腔梗是什么
腔梗即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在高血压、动脉梗化的基础上,脑深部的微小动脉发生闭塞,引起脑组织缺血性软化病变。其梗死灶直径一般在0.2~15毫米。
发病原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玻璃样变性,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是腔梗最常见的病因。据统计,约有70%的腔梗患者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患者发生腔梗的风险比正常血压者高得多。例如,长期高血压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血管壁受损,更容易出现微小动脉闭塞。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进而引发脑深部小动脉缺血、坏死,形成腔隙性梗死灶。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增加,50岁以上人群患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明显升高,腔梗的发病风险也随之增加。
糖尿病:糖尿病可引起全身小血管病变,影响脑内小动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促使腔梗的发生。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堵塞小动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腔梗的几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
其他因素:如血脂异常、吸烟、酗酒等也与腔梗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血脂异常会使血液中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加重血管狭窄;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酗酒可导致血压波动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腔梗的发病风险。
临床表现
无症状型:约有一半的腔梗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在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时偶然发现的。这类患者可能是因为梗死灶较小,没有影响到周围的神经功能,所以没有明显不适。
纯运动性轻偏瘫: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缺损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无力,拿东西不稳,或一侧腿部无力,走路发飘等症状,但意识清楚,言语正常。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肢体的麻木感,可伴有针刺样感觉。患者能感觉到身体某部位有异常的感觉,但没有明显的运动功能障碍。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通常下肢重于上肢。患者走路时可能出现步态不稳,肢体协调能力差等情况。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一侧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比如患者说话含糊不清,拿东西时手指不灵活,不能完成精细动作,如系纽扣、拿筷子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脑内直径0.5~15毫米的低密度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24~48小时后更易发现。但对于较小的梗死灶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头颅MRI:对腔梗的诊断敏感性高于CT,能够更早发现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几小时内即可发现脑内的异常信号。通过MRI的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可以更早地检测到急性脑梗死的病灶。
其他检查:如血压、血糖、血脂等检查,有助于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易导致腔梗的危险因素。此外,还可能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可检测脑内血管的血流情况,辅助诊断。
治疗与预防
治疗
-一般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压,使血压维持在合适的范围,一般建议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要注意避免血压过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同时,要戒烟限酒,调整血脂等。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对于有脑水肿的患者,可能会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等减轻脑水肿。
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基础疾病,按时服药,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使各项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例如,高血压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测量血压;糖尿病患者要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并规范使用降糖药物,监测血糖变化。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对血管的损害。
-定期体检:中老年人应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或MRI)以及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腔梗的危险因素或早期腔梗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腔梗的发病和预防上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出现血管病变,患腔梗的风险较高,更需要重视基础疾病控制和定期体检;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血管状态,需要关注自身健康;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要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来降低发病风险;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则需要严格管理基础疾病,防止病情进展引发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