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上皮和腺体出现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同时可能伴有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慢性胃部疾病。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病因,Hp感染后可引发一系列免疫炎症反应,损伤胃黏膜,逐步导致胃黏膜萎缩等病变。
2.其他因素:长期胆汁反流会破坏胃黏膜屏障;长期吸烟、饮酒以及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也可能诱发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病理改变
1.胃镜表现:可见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等特征。
2.组织学表现:胃固有腺体萎缩,可伴有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等情况。
四、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症状无特异性,且可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病理,通过胃镜观察胃内大体形态,并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是否存在胃固有腺体萎缩、肠化生等情况,从而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
六、治疗原则
1.根除Hp:若存在Hp感染,需进行规范的Hp根除治疗。
2.改善症状:针对消化不良等症状,可使用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缓解症状。
3.防治进展:关注萎缩及肠化生的进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延缓病情发展。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患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病情可能进展相对隐匿,需定期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
儿童: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少见,若患病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且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孕妇:若孕妇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