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1.5×10⁹/L)而导致的疾病。按照粒细胞的动力学可将其分为三类:
1.白细胞减少是由于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
2.中性粒细胞破坏或消耗过多,如免疫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等。
3.中性粒细胞分布异常,如假性粒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症状取决于其严重程度和发生速度。通常,患者会出现疲劳、发热、喉咙痛、咳嗽、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在严重情况下,感染的风险会显著增加,因为中性粒细胞是身体抵抗感染的主要细胞。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通常基于血液检查,包括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医生还可能会进行其他检查,以确定病因,如骨髓穿刺和活检、自身抗体检测、病毒检测等。
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和症状的严重程度。对于轻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且无明显症状的患者,通常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监测。对于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有感染症状的患者,治疗方法包括:
1.病因治疗:针对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进行治疗,如停用可疑药物、治疗感染等。
2.升白药:使用药物刺激骨髓造血,增加中性粒细胞的生成,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3.抗感染治疗:如果已经发生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4.其他治疗:对于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治疗。
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关键是避免暴露于可能导致骨髓抑制的因素,如某些药物、化学物质、辐射等。对于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密切监测其血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需要注意的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发热、疲劳或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