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计数<1.8×10⁹/L。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人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容易发生感染。
病因:
感染:这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甲状腺药物、化疗药物等,可能会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可能会攻击中性粒细胞,导致其减少。
骨髓造血异常: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骨髓疾病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
其他: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脾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治疗方法: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是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关键。如果是感染引起的,需要使用抗生素;如果是药物导致的,需要停用可疑药物;如果是免疫因素引起的,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等。
升白药: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较轻,可以使用一些升白药,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IL-11)等,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
预防感染: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需要采取预防感染的措施,如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注意饮食卫生等。如果出现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其他:对于一些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可能需要输注粒细胞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
总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如果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等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早诊断、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