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而导致的疾病,通常会降低人体的抗感染能力。根据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当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2.0×10⁹/L时,为中度至重度减少;小于0.5×10⁹/L时,为严重减少;当中性粒细胞缺乏时,即小于0.5×10⁹/L时,会有极高的感染风险。
病因:
感染: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
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抗甲状腺药等,可能会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恶性肿瘤:某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可抑制骨髓造血,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其他:再生障碍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液系统疾病,以及脾功能亢进等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
症状:
感染: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尿频、尿急、尿痛等。
乏力、头晕:由于中性粒细胞减少,人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从而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出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可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容易发生出血,如皮肤黏膜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其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骨痛、关节痛、脾脏肿大等症状。
检查:
血常规:通过检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可判断是否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
骨髓穿刺: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可以了解骨髓造血情况,有助于诊断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
其他检查:如自身抗体检测、影像学检查等,可帮助医生进一步明确病因。
治疗: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免疫性疾病时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升白细胞治疗:可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促进中性粒细胞的生成。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如需进行有创操作,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支持治疗: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给予对症治疗。
预防: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苯、甲醛等,减少化学物质对骨髓的损害。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抗癫痫药等。
注意防护:避免感染,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定期体检:有血液系统疾病家族史、长期接触有害物质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总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同时,患者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定期复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