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一种由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减少而导致的疾病,通常伴有白细胞减少和(或)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当ANC<2.0×10⁹/L时,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NC<0.5×10⁹/L时,称为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NC<0.05×10⁹/L时,称为极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当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出现发热时,需要考虑广谱抗生素治疗,同时建议进行感染部位的评估,必要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可分为以下三类:

1.白细胞破坏过多:

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是中性粒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补体等。这些物质可以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导致中性粒细胞被吞噬或破坏。

非免疫性因素:非免疫性因素也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如药物、化学毒物、辐射、病毒感染等。这些因素可以直接损伤中性粒细胞,或通过影响骨髓造血微环境而间接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2.中性粒细胞生成障碍:

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骨髓造血干细胞缺陷可以导致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细胞成熟障碍:某些因素可以影响中性粒细胞的成熟过程,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如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等。

感染:某些病原体感染可以抑制骨髓造血,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如病毒、细菌、真菌等。

3.分布异常:

脾功能亢进:脾功能亢进可以导致脾脏对中性粒细胞的破坏增加,从而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

其他:某些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以分布到边缘池或循环池以外的部位,导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如系统性红斑狼疮、Felty综合征等。

总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复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诊断。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升白细胞治疗、预防感染等。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同时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