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神经精神症状:
多汗:头部多汗,与室温、季节无关,常导致婴儿摇头擦枕,出现枕秃。
夜惊、夜啼:常伴有睡眠不安、易惊、烦躁等症状。
激惹:宝宝会出现脾气怪、爱哭闹、睡眠不安、易惊醒、汗多等现象。
2.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以手指按压枕骨或顶骨中央,该处颅骨会出现内陷,随手指放松而弹回,似压乒乓球的感觉,称乒乓球征。
胸廓: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的婴儿,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似鸡胸;严重佝偻病患儿的肋骨下缘可外翻,膈肌附着处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郝氏沟。
四肢: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镯或脚镯。
脊柱:脊柱后突或侧弯,严重者可导致鸡胸、漏斗胸等胸廓畸形。
3.其他:
出牙延迟:佝偻病患儿出牙延迟,可延迟到1岁出牙,或3岁才出齐。
运动功能发育迟缓:患儿坐、立、行走等运动功能发育迟缓,腹肌张力下降,肠蠕动减慢,常伴有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症状并非佝偻病所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如果怀疑宝宝有佝偻病,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血清25-(OH)D3、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以明确诊断。
治疗佝偻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充维生素D:口服维生素D制剂,如鱼肝油、维生素D2片、维生素D3片等。
2.补充钙剂: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钙剂可用于补充钙质。
3.晒太阳:适当晒太阳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
4.饮食调整:增加富含钙、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海鲜、动物肝脏等。
在治疗过程中,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按照医生的建议给宝宝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过量或不足。
2.注意宝宝的饮食均衡,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
3.定期带宝宝到医院复查,根据宝宝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4.避免宝宝过早站立、行走,以免加重骨骼畸形。
5.如有其他异常情况,应及时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