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生素D摄入不足
人体所需维生素D的来源包括食物摄入和皮肤经紫外线照射合成。婴幼儿若乳类(如母乳、牛乳)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且日光照射不够,会导致维生素D摄入匮乏。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易因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低而引发佝偻病;人工喂养的婴儿若配方奶中维生素D添加不足,也可能出现摄入不足的情况。
二、日照不足
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主要是波长290~315nm的紫外线)照射可转化为维生素D₃。儿童户外活动少、居住在高楼林立区域或冬季日照时间短等,均会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量减少。比如,长期室内活动的婴幼儿,由于缺乏充足的日光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途径受阻,增加了患佝偻病的风险。
三、生长速度过快
婴幼儿期生长发育迅速,骨骼生长对维生素D和钙的需求增加。早产儿、双胎儿等出生时体内维生素D储存不足,且出生后生长速度较足月儿更快,若维生素D补充不及时,极易发生佝偻病。例如,早产儿相较于足月儿,因先天储备维生素D少且生长更快,更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相关的佝偻病表现。
四、疾病与药物影响
某些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代谢。如胃肠道疾病(如慢性腹泻)可影响维生素D的消化吸收;肝胆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会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过程。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维生素D代谢,例如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可诱导肝微粒体酶活性增加,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代谢,导致体内维生素D水平降低,进而引发佝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