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肤自身因素
(一)皮肤结构特点
脚后跟部位的皮肤相对较厚,角质层较发达。正常情况下角质层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但如果皮肤水分流失过多,角质层就容易变得干燥、脆弱,进而出现干裂。例如,皮肤的角质层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组成,当皮肤水分不足时,角质细胞之间的连接变得不紧密,就容易导致干裂。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皮肤的代谢情况不同,老年人的皮肤新陈代谢相对缓慢,角质层更新较慢,更容易出现脚后跟干裂的情况;儿童皮肤娇嫩,若护理不当也可能出现局部皮肤干燥干裂。
(二)皮肤油脂分泌少
脚后跟部位的皮脂腺分布相对较少,分泌的油脂量有限。油脂对皮肤有一定的滋润作用,油脂分泌少会使皮肤缺乏足够的滋润,从而增加干裂的风险。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在皮脂腺分泌上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脚后跟皮脂腺分泌都较少,只是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生活方式上,如果平时洗澡过于频繁,或者使用碱性过强的肥皂清洁脚部,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进一步加重皮肤的干燥程度,增加干裂的可能性。
二、环境因素
(一)气候干燥
在寒冷干燥的季节,空气中的湿度较低。人体皮肤的水分容易通过蒸发散失,如果脚部皮肤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湿,就容易出现干裂。例如在冬季,北方地区气候干燥,很多人会出现脚后跟干裂的情况。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明显,生活在干燥地区的人群相对更容易受到气候干燥的影响出现脚后跟干裂。年龄较大的人群皮肤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在气候干燥时更易受影响;儿童皮肤含水量相对较高,但如果不注意保湿,在气候干燥时也可能出现干裂。
(二)长期接触刺激性物质
如果经常接触一些刺激性的化学物质,如洗衣粉、洗洁精等,这些物质会损伤脚部皮肤的屏障功能,导致皮肤水分流失加快,引发干裂。例如从事餐饮、清洁等工作的人群,长时间接触这类刺激性物质,脚后跟干裂的概率相对较高。不同性别在职业分布上有差异,男性和女性从事不同职业接触刺激性物质的机会不同,但都可能因接触相关物质出现脚后跟干裂。对于儿童来说,要避免让他们接触到成人的清洁用品等刺激性物质,防止引起脚部皮肤问题。
三、疾病因素
(一)鱼鳞病
这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患者皮肤往往干燥、粗糙,伴有鱼鳞状的鳞屑,脚后跟部位也可能出现明显的干裂情况。鱼鳞病患者的皮肤角质层代谢异常,水分保持能力差。不同年龄阶段都可能患鱼鳞病,儿童期发病的鱼鳞病患者,脚后跟干裂情况可能会影响其行走等活动;成年人患鱼鳞病也会出现脚后跟干裂等皮肤问题。
(二)湿疹
慢性湿疹可导致脚部皮肤增厚、干燥、脱屑,进而出现干裂。湿疹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过敏、遗传、免疫等。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患湿疹,儿童湿疹多与过敏等因素相关,成年人湿疹可能与接触过敏原、自身免疫等有关,患有湿疹的人群脚后跟容易出现干裂情况。
(三)足癣
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除了脚部瘙痒、起水疱等症状外,病情严重时也可能出现脚后跟干裂。足癣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传播。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感染足癣,儿童感染足癣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脚部皮肤健康导致干裂;成年人感染足癣后也会出现相应的皮肤病变包括脚后跟干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