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肌肉拉伤
跑步过程中,若突然进行剧烈的加速、变向等动作,可能导致小腿外侧肌肉(如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的肌纤维发生细微损伤,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出现酸痛感。这种情况常见于运动强度突然增加或运动姿势不当的人群,如长期缺乏运动后突然加大跑步量者。
二、乳酸堆积
跑步时,肌肉处于持续收缩状态,若运动强度较大或运动时间较长,肌肉无氧代谢会增加,导致乳酸在小腿外侧肌肉内堆积。乳酸堆积会刺激肌肉中的神经末梢,从而引起酸痛感,通常在高强度运动后1-2天较为明显,常见于初次进行较长距离跑步的人群。
三、髂胫束综合征
长期跑步可使髂胫束与股骨外上髁反复摩擦,引发无菌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小腿外侧酸痛,尤其在跑步上下坡或长时间跑步时症状加重。这种情况多见于经常进行长跑、越野跑等运动的人群,与运动姿势、跑鞋不合适等因素相关。
四、姿势问题
跑步时若存在步幅过大、足外翻等不良姿势,会使小腿外侧肌肉过度使用,导致肌肉疲劳和酸痛。例如,足外翻会使身体重量更多地压在小腿外侧,增加外侧肌肉的负担,长期如此易引发酸痛,常见于跑步姿势不正确的人群。
五、肌肉力量不平衡
若小腿外侧肌肉相对薄弱,而内侧肌肉力量较强,跑步时外侧肌肉会代偿性地过度工作,易引发疲劳和酸痛。这种情况在长期单侧运动、运动训练不均衡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期只进行单侧跑步训练者。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骼肌肉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跑步时应选择平整且适合儿童的场地,避免长时间或高强度跑步,运动前需充分热身,运动后进行轻柔拉伸,以降低小腿外侧肌肉酸痛风险,因其骨骼肌肉对运动损伤的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不当运动易造成不可逆损伤。
成年人:运动前应进行5-10分钟的动态热身,如高抬腿、小步跑等,运动后进行静态拉伸,维持15-30秒/组,共2-3组,可有效预防肌肉酸痛;同时应选择合适的跑鞋,提供良好的支撑和缓冲。
有既往病史者:若本身存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如关节炎、旧伤等),跑步前需咨询医生,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因跑步导致小腿外侧肌肉酸痛加重原有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