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状瘤病毒是什么

一、乳头状瘤病毒的基本定义

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PV)是一种小型双链环状DNA病毒,属于乳头瘤病毒科乳头瘤病毒属。它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主要感染人类和动物的皮肤及黏膜上皮细胞。

二、分类情况

根据感染部位和致病性等因素可进行多种分类。例如,根据感染人体部位不同,可分为皮肤型乳头瘤病毒和黏膜型乳头瘤病毒。皮肤型乳头瘤病毒常见的如引起寻常疣等的病毒;黏膜型乳头瘤病毒又可细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黏膜乳头瘤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等型别,与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低危型黏膜乳头瘤病毒如HPV6、11等型别,常引起生殖器疣等良性病变。

三、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皮肤-皮肤接触:比如在公共浴室、健身房等场所,健康人接触到感染了皮肤型乳头瘤病毒患者的皮肤,就有可能被传染。对于儿童来说,如果与患有寻常疣等皮肤病变的儿童直接皮肤接触,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黏膜-黏膜接触:在性行为过程中,黏膜型乳头瘤病毒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这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而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虽然通过性接触传播的可能性极低,但如果母亲患有生殖道的乳头瘤病毒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婴儿经过产道时也可能发生黏膜部位的感染。

2.间接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毛巾、衣物等。但这种传播方式相对较少见,一般需要接触到被大量病毒污染的物品且自身皮肤或黏膜有微小破损时才有可能感染。

四、感染后的表现

1.低危型感染表现

-皮肤病变:

-寻常疣: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手部,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的、表面粗糙的丘疹,质地较硬,颜色与皮肤相近或呈棕褐色等。

-扁平疣:好发于面部、手背等部位,表现为扁平的、米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颜色多为淡褐色或正常肤色,数目较多且密集分布。

-黏膜病变:低危型黏膜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引起生殖器疣,在生殖器部位出现菜花状、乳头状等赘生物,一般无明显疼痛,但可能会有瘙痒等不适,在性活跃的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儿童若通过母婴传播等途径感染,也可能出现生殖器部位的病变,但相对少见。

2.高危型感染表现:高危型乳头瘤病毒持续感染可能引发恶性病变,如高危型HPV16、18等持续感染宫颈黏膜,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若不及时干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进展为宫颈癌。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感染后的表现也有差异,对于青少年等人群,高危型乳头瘤病毒感染多可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清除,但对于成年尤其是中老年女性等人群,由于免疫系统功能可能相对较弱等因素,持续感染的风险增加,发生恶性病变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

五、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目前有针对HPV的疫苗,如二价疫苗、四价疫苗、九价疫苗等。二价疫苗主要针对HPV16和18型,可预防约70%的宫颈癌;四价疫苗在二价的基础上增加了HPV6和11型,可预防生殖器疣等;九价疫苗覆盖的型别更多。接种疫苗是预防乳头瘤病毒感染尤其是高危型乳头瘤病毒感染引发恶性病变的有效措施。对于适龄人群,包括不同年龄的女性和男性,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接种。例如,女性一般建议在未发生性生活之前接种疫苗效果较好,但即使已经有性生活,也可以接种疫苗起到一定的预防后续感染的作用。

2.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和黏膜的清洁,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对于儿童,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换洗衣物等。

3.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通过性接触传播乳头瘤病毒的风险。对于成年人群,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等高危行为的人群,更要重视安全性行为。

4.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帮助身体更好地抵御乳头瘤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对于儿童来说,保证合理的营养摄入、适当的户外活动等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