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副作用
镇静嗜睡:部分抗过敏药可能通过血脑屏障,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嗜睡。例如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等,有较高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风险,这对于需要保持警觉的人群,如驾驶员、机械操作者等会产生较大影响,因为可能会因嗜睡而引发事故。对于儿童来说,也可能影响其学习和活动状态,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可能更容易出现过度镇静的情况。
兴奋激动:少数人使用抗过敏药后可能出现兴奋、激动的症状,甚至影响睡眠。这种情况在不同个体中的发生概率有所差异,与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敏感性等因素有关。
抗胆碱能相关副作用
口干:抗组胺药具有抗胆碱能作用,会抑制唾液腺分泌,导致口干。长期口干可能会影响口腔健康,增加龋齿等口腔疾病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人来说,本身唾液分泌就相对较少,使用抗过敏药后口干症状可能更为明显,需要注意保持口腔湿润,可通过适当多饮水等方式缓解。
视物模糊:抗胆碱能作用还可能影响眼部调节,导致视物模糊。尤其是对于患有青光眼的患者,使用具有抗胆碱能副作用的抗过敏药可能会诱发青光眼急性发作,因为青光眼患者的房水流出受阻,抗胆碱能药物会进一步影响房水的代谢等,加重眼压升高的风险。
便秘:抗胆碱能作用会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蠕动减慢,从而引起便秘。老年人胃肠蠕动本身相对缓慢,使用此类抗过敏药后便秘的发生率可能更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及适当增加活动量来预防和缓解便秘。
心血管系统相关副作用
心悸:部分抗过敏药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引起心悸。这与药物对心脏的电生理作用等有关。对于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使用抗过敏药后出现心悸等症状可能会加重病情,需要密切监测心血管状况。例如有房颤病史的患者,使用某些抗过敏药后可能干扰心脏的节律,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血压波动:少数抗过敏药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或降低。比如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血管的张力等,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使用后可能需要更密切地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而对于低血压患者,使用后可能会使血压进一步降低,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
其他副作用
胃肠道不适:部分人服用抗过敏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不适症状。这与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等有关。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胃炎等,使用抗过敏药后胃肠道不适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可在饭后服药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肝肾功能影响:虽然大多数抗过敏药经过肝肾代谢,但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某些药物需要经过肝脏代谢,长期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药物排泄受到影响,更容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增加肝肾损害的风险。所以在使用抗过敏药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并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儿童由于肝肾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更要谨慎使用,并密切关注肝肾指标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