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皮肤过敏了该怎么办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一旦发现用药后出现皮肤过敏,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刻停止使用正在服用的可疑药物。这是避免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的关键第一步。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在停用药物时都应严格执行,比如儿童用药更需谨慎判断可能导致过敏的药物并及时停用。

轻度过敏的处理

清洁皮肤:用清水轻柔地清洗过敏的皮肤部位,去除可能残留的药物成分,但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或过低,避免刺激皮肤。对于儿童,要特别轻柔操作,防止弄伤皮肤。

观察等待:如果过敏症状较轻,如仅有轻微的红斑、瘙痒等,可先观察。不同人群的观察重点略有不同,比如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需更密切关注症状变化;年轻人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一般观察数小时到1-2天,看症状是否有缓解趋势。

中重度过敏的应对

就医就诊:若出现较明显的症状,如皮肤大面积红肿、瘙痒剧烈难忍、伴有呼吸困难、头晕、心慌等全身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就医。在前往医院的途中,要让患者保持呼吸通畅,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儿童,要安抚其情绪,防止因哭闹等加重呼吸困难等情况。

药物辅助治疗(遵医嘱)

抗组胺药物: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开具抗组胺药物来缓解过敏症状,如氯雷他定等(具体药物需遵医嘱)。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严格按照儿童剂量等要求,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剂型或超量使用。

糖皮质激素:如果过敏反应较严重,可能会用到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医嘱,考虑不同人群的个体差异,例如孕妇、哺乳期女性等特殊人群使用糖皮质激素需谨慎评估利弊。

预防再次过敏

记录过敏药物:患者应详细记录导致过敏的药物名称、用药时间等信息,以便在今后就医时能准确告知医生,避免再次使用相同或相似易过敏的药物。不同人群记录时都要确保信息准确,如老年人可能记忆力相对下降,需家人协助记录。

咨询医生用药:在使用新药物前,要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过敏史,由医生判断该药物是否适合使用,选择替代的安全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