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必须做胃镜检查吗

胃病是否必须做胃镜检查

一、不一定必须做胃镜检查的情况

1.无症状或轻度症状且通过其他检查初步筛查

-年龄因素:对于一些年龄较小、身体状况较差难以耐受胃镜检查的儿童或老年体弱患者,如果通过病史询问、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胃功能相关指标等)、粪便隐血试验等初步筛查,怀疑胃病但症状不典型,可先进行这些非侵入性检查。例如,儿童胃病可能先通过血液检查了解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若血液指标无明显异常且症状较轻,可暂不急于胃镜检查。

-生活方式因素:一些因生活方式引起的轻度胃部不适,如偶尔因饮食不规律出现的轻度胃胀、隐痛,在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等)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但也不加重的情况,可先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同时继续完善非侵入性检查。比如一些工作压力大、偶尔暴饮暴食后出现轻度胃部不适的人群,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并辅以非侵入性检查评估。

2.部分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初步诊断的情况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的诊断价值: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的形态、蠕动等情况。对于一些病变,如较大的溃疡、明显的占位性病变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钡餐造影初步诊断。例如,较大的胃溃疡在钡餐造影下可显示出龛影等典型表现,此时如果患者情况不适合立即进行胃镜检查,可先通过钡餐造影进行初步评估。但钡餐造影对于一些微小病变、早期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胃镜较低,且不能进行活检等操作。

二、需要优先考虑胃镜检查的情况

1.有典型症状的情况

-年龄因素:对于40岁以上的人群,出现上腹痛、腹胀、反酸、嗳气、消瘦、黑便等典型胃病症状时,胃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因为40岁以上是胃癌等严重胃部疾病的高发年龄段,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发现早期病变并进行活检明确性质。例如,45岁男性出现持续上腹痛,经药物治疗无缓解,此时胃镜检查能及时发现是否存在胃癌等严重病变。

-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如果患者的胃部症状持续超过4周,或者症状逐渐加重,如疼痛程度加剧、发作频率增加等,应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比如,原本偶尔出现的上腹痛逐渐发展为频繁发作,且疼痛性质改变,此时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胃黏膜的具体病变情况,如是否有溃疡恶变等。

2.其他检查发现异常需进一步明确的情况

-血液检查发现异常指标:如果血液检查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等)升高,或者贫血、血沉增快等异常情况,胃镜检查可以帮助明确胃部是否存在病变。例如,癌胚抗原升高,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情况并取组织活检,以排除胃部肿瘤的可能。

-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提示消化道存在出血情况,此时需要通过胃镜检查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因为胃部病变是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如胃溃疡、胃癌等都可能导致出血,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并进行相应处理(如止血等)。

三、特殊人群的胃镜检查考虑

1.儿童

-年龄较小的儿童:对于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配合度较差,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胃镜检查。要充分评估儿童的身体状况,如心肺功能等是否能耐受麻醉和胃镜检查。同时,要与家长充分沟通胃镜检查的必要性和可能存在的风险,根据儿童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胃镜检查。例如,儿童反复腹痛、呕吐且怀疑有胃部器质性病变时,需要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进行胃镜检查。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果儿童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哮喘等基础疾病,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更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胃镜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对儿童的呼吸、循环等产生一定影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如评估麻醉风险等。

2.老年人

-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对于身体状况较差、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老年人,如果考虑进行胃镜检查,需要全面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例如,老年人合并冠心病,在进行胃镜检查前需要评估其心功能是否能耐受检查过程中的刺激等情况,可能需要在心电监护下进行胃镜检查,并准备好相应的急救措施。

-认知障碍的老年人:对于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时需要家属陪同,并在检查前向家属充分告知检查的过程和可能的风险,以获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同时,要确保检查环境相对安静、舒适,尽量减少对老年人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