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胃病是否一定要做胃镜
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病的重要手段,但不是所有看胃病的情况都一定要做胃镜,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一、不需要立即做胃镜的情况
1.症状较轻且典型,高度怀疑常见良性病变
-年龄因素: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病史短且症状相对简单的患儿,若考虑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相对常见且病情较轻的情况。例如,儿童出现轻度上腹部不适、偶尔恶心,无严重报警症状(如呕血、黑便、体重明显下降等),可以先尝试通过调整饮食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观察。对于年轻但症状不严重的患者,若考虑是单纯的胃炎,且无报警征象,也可先进行经验性治疗并观察症状变化。
-生活方式因素:一些因近期饮食不规律、偶尔进食刺激性食物引起轻度胃部不适的人群,在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缓解,可先不急于行胃镜检查。比如长期伏案工作的白领,偶尔因加班饮食不规律出现上腹部隐痛,调整作息和饮食后症状消失,可暂不做胃镜。
-病史因素:既往有明确良性胃病病史,病情稳定且无新的明显变化的患者。例如既往确诊为胃溃疡,经规范治疗后复查,病情稳定,无新的不适症状加重等情况,可先通过其他检查(如血常规、粪便隐血等)初步评估,必要时再考虑胃镜。
2.可先通过其他无创检查初步筛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判断有无消化道出血。例如,若粪便隐血试验阴性,且患者症状较轻,可先不着急做胃镜。对于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可先进行尿素呼气试验等检查,若幽门螺杆菌阴性且症状不重,可先采取针对消化不良等的一般治疗。
-影像学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可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形态、蠕动等情况。对于一些不宜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如严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胃镜的患者),可先通过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初步了解胃部情况。但钡餐造影的准确性相对胃镜稍差,对于一些微小病变可能漏诊。
二、需要做胃镜的情况
1.有报警症状
-年龄因素:对于年龄较大的人群(如40岁以上),无论男女,出现呕血、黑便、不明原因的消瘦、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等报警症状时,必须高度重视,应及时行胃镜检查。因为老年人患胃部恶性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这些报警症状可能提示存在严重的胃部病变,如胃癌、胃溃疡合并出血等。
-病史因素:有长期胃溃疡病史,且溃疡反复发作、病史超过5年以上的患者;或者有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患者,需要定期行胃镜检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这类患者发生胃癌的风险较高。
-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经过一段时间的经验性治疗后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的患者。例如,患者因上腹痛经抑酸等治疗后症状仍反复,且疼痛性质、频率等发生变化,此时需要通过胃镜明确胃部病变情况。
2.胃镜检查的优势
-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黏膜病变,能够发现细微的病变,如早期胃癌、小的溃疡、胃息肉等。还可以在胃镜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这是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例如,通过胃镜活检可以准确判断胃黏膜是炎症、腺瘤性息肉还是癌细胞等,为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