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换瓣手术后遗症有哪些

出血

发生情况:心脏换瓣手术可能导致出血,这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出血可能发生在手术创口部位,也可能是身体内部的隐性出血。例如,在术后早期,由于凝血机制的改变等因素,患者可能出现伤口渗血较多的情况。

影响因素: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手术操作过程中止血是否彻底等都会影响出血的发生。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那么术后出血的风险会相对较高。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凝血功能恢复相对较慢,也可能增加出血的可能性;而年轻患者如果手术操作中止血不充分,也可能导致术后出血。

感染

发生情况:包括伤口感染和肺部感染等。术后患者身体抵抗力相对较低,伤口如果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感染,表现为伤口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等;肺部感染则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例如,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引发肺部感染。

影响因素:手术部位的清洁程度、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以及术后的护理情况等都会影响感染的发生。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发生感染;如果患者在术前就存在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风险也会增加。

血栓形成与栓塞

发生情况:心脏换瓣术后,由于人工瓣膜的存在,血液流动状态发生改变,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能导致栓塞,如脑栓塞、肺栓塞等。脑栓塞会引起头痛、呕吐、偏瘫等症状;肺栓塞则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

影响因素:患者的抗凝治疗情况是关键因素。如果抗凝药物使用不当,剂量不足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剂量过大又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年龄较大的患者血液循环相对较慢,也更容易发生血栓;有房颤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术后血栓形成和栓塞的风险更高。

瓣周漏

发生情况:人工瓣膜与心脏组织之间可能出现缝隙,导致血液漏出,即瓣周漏。瓣周漏可能引起患者心力衰竭等相关症状,如活动后气短、乏力等。

影响因素:手术操作技术、患者自身的心脏组织状况等会影响瓣周漏的发生。如果手术中人工瓣膜与心脏组织的吻合不够紧密,术后发生瓣周漏的可能性较大;患者如果存在心脏组织的病变,如心肌病变等,也可能增加瓣周漏的风险。

心功能不全

发生情况:术后患者的心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如乏力、水肿、呼吸困难等。这可能是由于手术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以及术后的一些并发症等因素引起。

影响因素:患者术前的心功能状况是重要因素,术前心功能较差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功能不全的风险更高。另外,术后的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也可能加重心功能不全的情况。年龄较大的患者本身心功能储备相对较低,所以在术后更需要密切关注心功能的变化。

心律失常

发生情况:心脏换瓣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会导致患者心悸、头晕等不适症状。

影响因素:手术对心脏电传导系统的影响、患者的基础心脏疾病等都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例如,术前就有房颤的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相对较高;手术过程中对心脏组织的刺激等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不同年龄的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耐受程度不同,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因心律失常出现头晕等严重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