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造影后注意事项

一、穿刺部位护理

1.压迫与观察:心脏造影一般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若为股动脉穿刺,术后需平卧,穿刺侧下肢制动6-24小时,由医护人员用沙袋压迫穿刺部位,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血肿,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温度等,因为这能反映下肢血液循环情况,若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皮肤苍白、温度降低等,可能提示血管堵塞。对于桡动脉穿刺,也要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一般穿刺后压迫止血即可,相对制动要求没那么严格,但仍需留意手部血运。

2.特殊人群: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更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因为其凝血功能可能也会有所下降,发生出血或血肿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患者由于配合度差,要加强对穿刺部位的看护,防止其不自主活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等情况。

二、水化与饮食

1.水化:术后要适当多饮水,目的是促进造影剂排出,减少造影剂对肾脏的影响。一般建议患者在术后6-12小时内饮用1000-2000毫升左右的水,但具体量要根据患者心肾功能等情况调整,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控制饮水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2.饮食: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过咸、油腻的食物。术后可正常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保证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供应。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饮食的糖分控制,遵循糖尿病饮食原则;高血压患者要限制钠盐摄入等。

三、休息与活动

1.休息:术后需要充分休息,一般建议休息1-3天,具体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情况而定。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2.活动:术后早期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如果是股动脉穿刺,制动解除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开始可在床上活动肢体,然后逐步下床轻微活动,如在床边站立、短距离行走等;桡动脉穿刺的患者相对活动限制少一些,但短期内也应避免上肢过度用力、大幅度活动等。对于老年患者和体弱患者,活动要更加循序渐进,防止因活动不当引起不适。

四、病情观察

1.症状观察:密切观察自身有无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若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心脏本身病情变化或其他并发症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例如,若出现胸痛,可能是心脏缺血复发等问题;呼吸困难可能与心肺功能异常有关。

2.特殊人群:儿童患者要观察其精神状态、有无哭闹不安等情况,因为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要通过观察精神状态等判断术后情况;妊娠期女性术后要特别关注自身及胎儿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反馈。

五、药物相关注意事项

一般术后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药物,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等,但具体药物使用需遵医嘱,患者不要自行增减药物。如果正在服用其他基础疾病药物,要告知医生心脏造影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