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抗生素是什么
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有微生物培养液中的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从作用机制上,抗生素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发挥作用: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使细菌细胞壁缺损,失去渗透屏障作用,导致细菌肿胀、变形,在自溶酶的作用下破裂溶解而死亡。2.影响细胞膜的功能,如多黏菌素类抗生素,能与细菌细胞膜中的磷脂结合,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菌体内的重要成分外漏而导致细菌死亡。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分别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不同阶段,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4.抑制核酸的合成,如喹诺酮类抗生素,可抑制细菌DNA回旋酶,阻碍DNA复制;利福平可抑制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二、抗生素的分类
1.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临床疗效好等优点。例如青霉素,对革兰阳性球菌和杆菌、革兰阴性球菌及螺旋体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2.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等。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对革兰阴性球菌作用较差,对厌氧菌无效。
3.大环内酯类:常见的有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等。对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厌氧菌及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非典型病原体有良好抗菌活性。
4.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及某些原虫均有抑制作用。
5.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良好抗菌活性,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抗菌活性高,对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也有作用。
6.磺胺类:如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等。通过抑制细菌叶酸代谢而发挥抗菌作用,抗菌谱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
7.其他类:如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主要对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有良好抗菌活性;糖肽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效。
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1.严格掌握适应证: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无指征滥用。例如,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生素,普通感冒大多由病毒引起,无需使用抗生素。
2.选择合适的药物:考虑抗生素的抗菌谱、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等因素。如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应选择在尿液中浓度高的抗生素;老年人和儿童用药需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剂量调整。
3.确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包括给药途径、剂量、间隔时间等。轻度感染可口服给药,严重感染则需静脉给药。不同抗生素的半衰期不同,给药间隔也需相应调整。
4.联合用药:通常用于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需长期用药但易产生耐药性的感染等情况。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增加不良反应。
四、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常见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表现为皮疹、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使用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必要时进行皮试。
2.毒性反应:对神经系统、肾脏、肝脏、血液系统等可产生毒性。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引起耳毒性和肾毒性,喹诺酮类可能影响软骨发育,儿童需慎用。
3.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趁机在体内大量繁殖,引起新的感染。常见的有真菌性口腔炎、肠炎等。
4.其他:如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多见于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抗生素。
五、特殊人群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某些抗生素可能对其产生特殊影响。如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8岁以下儿童禁用;喹诺酮类可影响软骨发育,18岁以下未成年人避免使用。用药时需严格按照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剂量,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抗生素时易发生不良反应。应根据肾功能调整剂量,避免使用肾毒性大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同时,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感染时病情可能较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使用抗生素需谨慎,某些抗生素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如氯霉素可引起“灰婴综合征”,孕期禁用;β-内酰胺类相对安全,但也需权衡利弊使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抗生素时,部分药物可通过乳汁分泌,对婴儿产生影响,必要时需暂停哺乳。
4.肝肾功能不全者:肝功能不全者使用经肝脏代谢的抗生素时,需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和不良反应,如红霉素、四环素等。肾功能不全者使用主要经肾脏排泄的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需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避免加重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