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卵巢综合征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定义与概述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妇科内分泌疾病,多发生于育龄女性。其特征包括雄激素过高的临床或生化表现、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改变等,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肥胖。

二、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PCO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家族中有PCOS患者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内分泌失调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调节功能异常: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频率增加,使垂体分泌促黄体生成素(LH)增多,促卵泡生成素(FSH)相对不足,导致卵巢雄激素分泌增加,卵泡发育障碍。

-胰岛素抵抗与高胰岛素血症:约50%-70%的PCOS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使胰岛素分泌增多,刺激卵巢和肾上腺分泌雄激素,同时抑制肝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合成,进一步加重雄激素过多的状态。

三、临床表现

1.月经失调:多数患者出现月经稀发(周期35天-6个月)或闭经,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周期或经期或经量无规律性。

2.高雄激素表现

-多毛:常见上唇、下颌、乳晕周围、下腹正中线等部位出现粗硬毛发。

-痤疮:多发生在面部、胸背部,伴有皮肤油腻、毛孔粗大。

-脱发:主要是头顶的头发进行性稀少。

3.卵巢多囊改变:通过B超检查可见卵巢增大,单侧或双侧卵巢有12个及以上直径为2-9mm的卵泡,卵巢髓质回声增强。

4.肥胖:约半数以上患者存在肥胖,多为腹型肥胖。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采用2003年鹿特丹修订的PCOS诊断标准,符合以下3项中至少2项并排除其他疾病即可诊断:

1.稀发排卵或无排卵;

2.临床和(或)生化表现为高雄激素血症;

3.卵巢多囊改变:B超下单侧或双侧卵巢直径2-9mm的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ml。

五、对不同人群的影响及应对

1.育龄女性

-生育方面:PCOS患者由于排卵障碍,受孕难度增加,是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之一。对于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药物促排卵等方法帮助受孕,如使用克罗米芬等促排卵药物,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远期健康风险:长期的PCOS可能增加子宫内膜癌、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病风险。因此,育龄女性确诊PCOS后需定期进行健康监测,包括血糖、血脂、子宫内膜等的检查。

2.青春期女性

-生长发育影响:青春期PCOS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规律、痤疮、多毛等表现,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如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家长应关注青春期女性的身体变化,及时带患者就医,同时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

3.肥胖患者

-代谢影响:肥胖的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更为明显,进一步加重PCOS的内分泌紊乱状态。这类患者需要通过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和增加运动量来减轻体重,一般建议将体重减轻5%-10%,可能会改善月经周期和排卵情况,降低胰岛素抵抗。

六、治疗与管理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建议患者遵循低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饮食原则,减少精制谷物、甜食的摄入,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的摄入。例如,每天保证500g左右的蔬菜摄入,选择糙米、燕麦等全谷物作为主食。

-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的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胰岛素抵抗。

2.药物治疗

-调节月经周期:对于月经失调的患者,可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如炔雌醇环丙孕酮片等,通过调节激素水平来调整月经周期,一般需要连续服用3-6个周期。

-降低雄激素水平:可选用地塞米松等药物抑制肾上腺雄激素的分泌,或使用螺内酯等药物拮抗雄激素作用。

-促排卵治疗: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在生活方式调整和调节月经周期后,可使用克罗米芬、来曲唑等药物促排卵,用药过程中需监测卵泡发育情况。

3.代谢综合征管理:对于存在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等指标,预防代谢相关疾病的发生。

总之,多囊卵巢综合征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不同人群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措施,以改善症状、降低远期健康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