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吸系统疾病
1.支气管哮喘: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污染物可刺激呼吸道,诱发哮喘发作。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高污染环境的儿童及哮喘患者,哮喘症状发作频率显著增加。儿童因呼吸道黏膜娇嫩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对污染更敏感;哮喘患者本身气道处于高反应状态,污染环境易触发气道痉挛。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气污染物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会损伤气道上皮,引发慢性炎症,导致气道狭窄和气流受限。长期吸烟者在污染环境中,COPD的发病风险较非吸烟者显著升高,因吸烟已损伤气道黏膜,污染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
3.肺癌:大气中的多环芳烃、重金属等致癌物质经呼吸道吸入后,可损伤肺部细胞DNA,增加肺癌发病风险。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生活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肺癌发生率明显高于污染较轻地区,尤其长期职业暴露于污染环境的人群(如矿区工人等)风险更高。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大气污染物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如颗粒物可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会增加冠心病、心律失常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老年人因心血管调节功能减退,对污染更为敏感,污染环境下易出现血压波动、心肌缺血等情况;患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在污染环境中病情更易恶化。
三、其他相关健康问题
1.儿童健康影响:儿童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大气污染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频率增加,影响肺功能发育。例如,长期处于污染环境的儿童,肺功能指标(如FEV1/FVC比值)较正常环境儿童更低,且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2.孕妇与胎儿:孕妇暴露于大气污染环境中,可能影响胎盘功能,增加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风险,同时污染物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3.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等,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在大气污染环境下更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且病情恢复可能更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