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管理
糖尿病人饮食需遵循低糖、高纤维、控制总热量原则。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调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比例。例如,BMI≥24的肥胖患者需严格控制热量,保证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50%~60%,优先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低升糖指数食物;蛋白质摄入占15%~20%,优选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脂肪摄入占20%~30%,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深海鱼类等。不同年龄段患者饮食需求有差异,儿童糖尿病患者需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老年患者则需注意低盐饮食预防并发症。
二、运动疗法
适当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运动强度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调整,一般以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为适度运动强度。年轻患者可耐受较高强度运动,每次运动30~60分钟;老年患者运动时间可缩短至20~30分钟,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时间宜选择餐后1~2小时,避免空腹运动引发低血糖,同时需关注运动中的足部保护,尤其是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
三、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2型糖尿病初期可选用二甲双胍等双胍类药物改善胰岛素抵抗;若血糖控制不佳,可加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磺脲类等药物。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晚期或口服药无效患者。药物选择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如老年患者需慎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以防蓄积中毒,儿童糖尿病患者优先考虑胰岛素治疗以保障生长发育。
四、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指标。HbA1c反映近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目标值一般<7%。不同人群监测频率有差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更频繁监测;老年患者需注意低血糖时血糖波动监测。通过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
五、并发症预防
需重视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筛查与干预。定期进行肾功能检查(如尿微量白蛋白)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眼底检查早期发现视网膜病变;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早期发现神经病变。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需控制血压、血脂,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mmol/L以下(高危患者需<1.8mmol/L)。特殊人群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密切监测母婴健康,避免胎儿过大或发育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