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炎和副鼻窦炎的区别

一、定义区别

1.鼻炎指的是鼻腔黏膜的炎症,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位,鼻炎通常由病毒、细菌、过敏原等引起,病变主要局限于鼻腔黏膜。如常见的过敏性鼻炎,多因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发。

2.副鼻窦炎是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鼻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左右成对,共四组,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副鼻窦炎常由鼻腔疾病蔓延引起,炎症累及鼻窦黏膜。比如感冒后,炎症可从鼻腔蔓延至鼻窦,引发副鼻窦炎。

二、症状区别

1.鼻炎症状

鼻塞:多为间歇性或交替性,如白天、运动时减轻,夜间、静坐或寒冷时加重;侧卧时,居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

流涕:清水样涕多见于过敏性鼻炎,感染性鼻炎初期为清水样,后期可转为黏液性或脓性。

鼻痒: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痒明显,常忍不住揉搓鼻子。

打喷嚏:过敏性鼻炎患者晨起或接触过敏原后,可连续打喷嚏,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甚至几十个。

2.副鼻窦炎症状

鼻塞:程度较重,多为持续性,因鼻窦开口堵塞,鼻腔通气受阻。

流涕:多为脓性或黏脓性鼻涕,量较多,且不易擤净,有时可倒流至咽部。

头痛:是副鼻窦炎的常见症状,不同鼻窦发炎引起的头痛部位和特点不同。如急性上颌窦炎多为面颊部胀痛,晨起轻,午后重;急性额窦炎则是前额部周期性疼痛,晨起即感头痛,逐渐加重,至午后开始减轻,晚间基本消失。

嗅觉减退:因鼻腔黏膜肿胀、鼻窦分泌物潴留等影响气味分子到达嗅区,导致嗅觉减退或丧失。

三、病因区别

1.鼻炎病因

感染:病毒感染是最常见原因,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可继发细菌感染。

过敏: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鼻黏膜炎症。

理化因素:长期吸入刺激性气体,如甲醛、氨气等,或长期接触粉尘,损伤鼻黏膜。

全身因素:如贫血、糖尿病、内分泌失调等,可影响鼻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鼻炎。

2.副鼻窦炎病因

鼻腔疾病:如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等,阻碍鼻窦通气引流,使鼻窦内的分泌物排出不畅,易引发炎症。

邻近器官感染:如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炎症可蔓延至鼻窦。

外伤:鼻窦区域受到外伤,如骨折等,细菌可侵入鼻窦,导致感染。

医源性因素:鼻腔手术操作不当,损伤鼻窦黏膜,或术后鼻腔填塞物留置时间过长,引发感染。

四、检查方法区别

1.鼻炎检查

前鼻镜检查:医生通过前鼻镜直接观察鼻腔黏膜的色泽、形态,有无充血、肿胀、分泌物等情况。如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多呈苍白、水肿状;感染性鼻炎鼻黏膜充血、肿胀,有分泌物附着。

鼻内镜检查:能更清晰地观察鼻腔深部结构,如中鼻道、嗅裂等部位,了解鼻黏膜病变情况,还可发现较小的鼻息肉等病变。

过敏原检测:对于过敏性鼻炎,通过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明确过敏原,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2.副鼻窦炎检查

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鼻窦开口处有无脓性分泌物、黏膜水肿等情况,对诊断副鼻窦炎有重要意义。

影像学检查:鼻窦CT是诊断副鼻窦炎的重要方法,能清晰显示鼻窦的解剖结构、病变范围及程度,如鼻窦黏膜增厚、窦腔积液、骨质破坏等。鼻窦X线片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但不如CT精确。

五、治疗区别

1.鼻炎治疗

药物治疗:

鼻用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可减轻鼻黏膜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鼻痒等症状。

抗组胺药:口服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鼻用如氮卓斯汀鼻喷雾剂,能快速缓解鼻痒、打喷嚏等过敏症状。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高渗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过敏原等,减轻鼻黏膜炎症。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明确过敏原后,尽量避免接触,如花粉季减少外出,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减少尘螨接触。

2.副鼻窦炎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副鼻窦炎,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等,以控制感染。

鼻用糖皮质激素:同鼻炎治疗,可减轻鼻窦黏膜炎症,改善窦口引流。

鼻腔冲洗:与鼻炎治疗类似,可促进鼻窦分泌物排出,减轻炎症。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存在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以改善鼻窦通气引流。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患鼻炎和副鼻窦炎。家长要注意孩子的生活环境清洁,减少过敏原和病菌接触。如定期清洗孩子的玩具,避免孩子接触二手烟等刺激性气体。

儿童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成人药物。药物剂量要严格按照医嘱,防止过量用药。例如在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时,要选择儿童专用剂型,控制使用时间和剂量,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症状,如孩子出现反复揉鼻、吸鼻、头痛等情况,及时就医。

2.孕妇

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鼻黏膜易出现充血、肿胀,增加鼻炎和副鼻窦炎的发病风险。孕期用药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如需使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如鼻腔冲洗可作为首选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孕妇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减少因上呼吸道感染引发鼻炎和副鼻窦炎的几率。同时,适当增加室内空气湿度,可缓解鼻腔干燥不适。

3.老年人

老年人多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影响鼻炎和副鼻窦炎的治疗和恢复。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用药的影响,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例如,使用某些抗生素可能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需密切监测血糖。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下降,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预防鼻炎和副鼻窦炎的发生。如出现症状,不要自行用药,及时就医,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