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五项是哪五项?

一、肝功能五项通常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各项指标意义如下:

1.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内,是肝细胞受损最敏感的指标之一。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ALT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ALT升高。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40U/L,不同检测方法和检测机构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临床上,ALT升高常见于各类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

2.AST:广泛分布于心肌、肝脏、骨骼肌等组织中。在肝脏中,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细胞严重损伤时,线粒体中的AST释放进入血液,导致血清AST升高。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40U/L。AST/ALT比值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因有一定意义,比如在急性肝炎时,ALT升高幅度常大于AST;而在肝硬化、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时,AST升高幅度可能超过ALT。

3.TBIL:是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总和。它反映了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正常参考值一般为3.417.1μmol/L。TBIL升高可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梗阻性黄疸(如胆管结石、胆管癌等)、溶血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4.DBIL:是经过肝脏处理后,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一般为06.8μmol/L。其升高常见于梗阻性黄疸,此时胆汁排泄受阻,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

5.IBIL:是未经过肝脏处理的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一般为1.710.2μmol/L。溶血性疾病时,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的间接胆红素,超过肝脏的处理能力,导致血中间接胆红素升高。

二、衍生需求解释和延伸内容

1.肝功能五项检查的意义:通过这五项指标的检测,可初步判断肝脏是否存在损伤、黄疸类型及程度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如慢性乙肝患者定期检测肝功能五项,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影响肝功能五项检查结果的因素:

(1)生理因素:剧烈运动后、过度劳累、饮酒、熬夜等,可能导致ALT、AST等指标一过性升高。比如长期熬夜的人群,检查前若仍保持这种不良作息,可能影响结果。

(2)饮食因素:检查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可能使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加,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检查前一天吃了大量油炸食品。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可能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肝功能指标异常。比如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

三、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感染某些病毒(如EB病毒)、使用某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时,更容易出现肝功能损伤。家长应注意避免儿童接触可能导致肝损伤的因素,如避免自行给儿童使用成分不明的药物。若儿童出现食欲减退、乏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肝功能。

2.孕妇:孕期由于生理变化,肝脏负担加重,可能出现肝功能指标异常。比如孕期胆汁淤积综合征,可导致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升高。孕妇应定期进行产检,包括肝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同时,孕期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3.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的代谢和解毒功能逐渐下降,对药物、毒素等的耐受性降低。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应严格遵医嘱,避免滥用药物增加肝脏负担。此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常需长期服药,可能影响肝功能,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五项。

四、不同因素影响及应对措施

1.年龄:儿童和老年人因肝脏生理特点不同,对肝功能影响因素的敏感性不同。儿童用药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老年人则要注意定期体检监测肝功能,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2.性别: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肝功能。如孕期要加强肝功能监测。男性相对女性,可能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较多,这些习惯易损伤肝脏,男性应尽量戒烟限酒。

3.生活方式:

(1)饮食:长期高脂饮食易导致脂肪肝,影响肝功能,应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减少油腻、辛辣食物摄入。

(2)饮酒:酒精对肝脏有直接毒性作用,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应避免酗酒。

(3)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维持肝脏正常功能,过度运动可能引起转氨酶暂时升高,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4)作息:长期熬夜会打乱肝脏的正常代谢节律,损害肝功能,应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4.病史:有慢性肝病(如乙肝、丙肝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肝炎)、长期用药史等人群,更易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定期检查肝功能五项,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