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腹泻怎么办

一、初步病情判断

1.区分急慢性:急性腹泻多短期内突发,常由感染、食物中毒等致;慢性腹泻病程较长,可能与肠道慢性疾病相关,需观察腹泻频次、粪便性状(如水样便、黏液便等)。

2.评估轻重度:轻度腹泻每日排便次数较少,粪便性状改变不重;重度腹泻伴频繁水样便、呕吐、发热、脱水表现(口干、尿量减少、眼窝凹陷等)需警惕。

二、饮食调整策略

1.急性期饮食:急性腹泻发作时适当减少进食量,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稀粥、软面条等,避免油腻、辛辣、高纤维食物(如油炸食品、辣椒、芹菜等)加重胃肠负担。

2.慢性腹泻调理:日常饮食规律,保证营养均衡,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食物摄入(如瘦肉、新鲜蔬果),仍需规避刺激性食物。

三、水分与电解质补充

1.预防脱水:无论急慢性腹泻均需重视补水,口服补液盐为首选,按说明书配置饮用,补充丢失水分与电解质。儿童需少量多次给予补液盐,防呕吐;成年人出现明显脱水症状(皮肤弹性差、精神萎靡等)应及时就医静脉补液。

四、及时就医指征

1.严重症状出现:腹泻频繁(每日十余次及以上)、伴大量脓血便、持续高热(体温>38.5℃不退)、剧烈腹痛、严重脱水表现时,需立即就医,行粪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感染性腹泻可能涉及抗感染治疗(不涉具体剂量)。

2.特殊人群关注:儿童腹泻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因其脱水耐受差、病情变化快;老年人腹泻要留意电解质紊乱,因器官功能减退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如心律失常),需及时就医评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