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与阳虚的区别?

一、定义与本质

阴虚是指人体阴液不足,不能滋润、制约阳气,导致阳气相对偏亢的一种病理状态;阳虚则是人体阳气不足,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阴寒相对偏盛的病理状态。

二、症状表现

(一)阴虚常见症状

燥热表现:五心烦热(即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午后潮热(下午特定时间出现体温升高,一般不超过38℃)、夜间盗汗(入睡后汗出异常,醒来后汗出停止)等,这是因为阴液亏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虚热内生。例如《中医内科学》中记载阴虚火旺可出现上述虚热表现。

津液不足表现:口燥咽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由于阴液不足,不能滋润机体,故出现相关干燥症状。

眼部及黏膜表现:眼睛干涩等,阴液亏虚不能濡养眼睛。

对不同人群影响

-儿童阴虚: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过程中阴液相对不足,表现为夜间睡眠不踏实、易哭闹,同时伴有口干等表现,多与儿童生机旺盛,阴液相对不足有关,且儿童脏腑娇嫩,阴液易受损。

-女性阴虚:除上述一般症状外,可能在月经方面出现月经量少等情况,因阴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满盈。

-老年阴虚:老年人体质渐弱,阴液本身有衰退趋势,阴虚表现更明显,常伴有头晕耳鸣等,因肾阴亏虚,不能上荣头目。

(二)阳虚常见症状

寒冷表现: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这是由于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机体,所以患者感觉寒冷。比如《伤寒论》中提到阳虚外寒的情况。

功能减退表现: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因为阳气推动功能减退,机体精神活动及各项功能处于相对低下状态;男性可能出现阳痿早泄等,是肾阳不足,宗筋失于温煦;女性可能出现宫寒不孕等,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

水液代谢异常表现:水肿,尤其是下肢水肿较为常见,因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水湿内停;小便清长、频数等,阳气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导致小便排泄异常。

对不同人群影响

-儿童阳虚:儿童阳气未充,阳虚易出现面色㿠白、肢体不温,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肾阳不足,不能促进骨骼等的生长发育,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不当损伤阳气有关。

-女性阳虚:除上述一般症状外,在经期可能出现小腹冷痛等,胞宫失于温煦,寒凝血瘀。

-老年阳虚:老年人阳气渐衰,阳虚表现更突出,常伴有腰膝酸软冷痛等,因肾阳亏虚,腰府失于温养。

三、舌象脉象区别

(一)阴虚舌象脉象

舌象:舌红少苔或无苔,舌质偏红是因为有虚热,少苔或无苔是阴液不足,不能上承于舌。

脉象:脉细数,即脉搏跳动频率较快,且感觉细弱,这是阴虚火旺,气血运行相对较快但无力的表现。

(二)阳虚舌象脉象

舌象:舌淡胖,边有齿痕,舌淡是阳气不足,不能温养舌体,胖大且有齿痕是阳气虚衰,水湿内停的表现;舌苔白滑,白滑苔提示有寒湿,与阳虚不能温化水湿有关。

脉象:脉沉迟,脉搏跳动缓慢,沉脉表示病位在里,迟脉是阳气不足,鼓动血脉无力。

四、病因区别

(一)阴虚常见病因

热病后期:如外感温热病,经过治疗后,热邪虽去,但耗伤了阴液,导致阴虚。

情志过极:长期的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火邪耗伤阴液,比如长期抑郁恼怒,化火伤阴。

过食辛辣燥热之品:长期大量食用辛辣、油炸等燥热性食物,会耗伤阴液,像经常吃火锅、辣条等。

年老体衰:随着年龄增长,阴液本身有生理性衰退,加之脏腑功能减退,易出现阴虚。

(二)阳虚常见病因

久病伤阳:患有慢性疾病,长期不愈,损伤阳气,比如慢性肾病,久则肾阳亏虚。

禀赋不足:先天体质阳虚,阳气不足,如父母体质阳虚,遗传给子代。

久居寒冷环境:长期处于寒冷的环境中,人体易受寒冷侵袭,损伤阳气,比如长期在寒冷的北方工作生活。

过食生冷:过度食用生冷寒凉食物,损伤脾胃阳气,进而影响肾阳等阳气的生成,比如夏天大量饮用冰镇饮料等。

五、调理原则区别

(一)阴虚调理原则

滋阴降火:针对阴虚火旺的情况,采用滋阴药物配合降火药物,如用麦冬、玉竹等滋阴,配合知母、黄柏等降火。

滋养阴液:通过食用滋阴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充阴液,如食用银耳、百合等,药物可选用六味地黄丸等(具体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不同人群有不同的滋养方式,儿童阴虚应选择温和的滋阴食物,如山药粥等;老年阴虚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选用滋阴中药方剂调理。

(二)阳虚调理原则

温补肾阳:对于肾阳不足的情况,采用温补肾阳的方法,常用药物有附子、肉桂等,食物可选用羊肉、韭菜等温热性食物来温阳。

温补阳气:通过温补阳气来改善阳虚症状,比如用金匮肾气丸等(需遵医嘱),儿童阳虚调理应注意温补阳气的同时不损伤阴液,可选用温和的温补食物,如核桃等;女性阳虚要注意胞宫的温煦,可适当食用温补食物并配合中医理疗温阳。

总之,阴虚与阳虚在定义、症状、舌象脉象、病因及调理原则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应准确辨别,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或调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