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凝血功能差是什么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一)血液稀释

孕妇在孕期血容量会逐渐增加,一般至妊娠32-34周时达高峰,较非孕期可增加30%-45%,而红细胞增加幅度相对较小,导致血液稀释,凝血因子浓度相对降低,可能使凝血功能看似变差,这是正常的生理适应过程,对维持胎盘循环等有重要意义。

(二)凝血因子变化

孕期体内一些凝血因子水平会发生改变,例如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正常孕妇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非孕妇女约增加50%,于妊娠末期可高达4-5g/L,但同时其他凝血相关指标也会调整以维持凝血-抗凝血平衡的动态变化,不过这种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凝血功能的评估。

二、病理性因素

(一)妊娠期特有疾病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发病机制中,血管内皮损伤是重要环节。血管内皮损伤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增加,同时纤溶系统受到抑制,进而出现凝血功能差的情况。例如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Ⅴ、Ⅷ、Ⅸ等水平异常,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可能出现延长等凝血功能异常表现。

2.抗磷脂综合征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这些抗体可与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相互作用,影响凝血过程。抗磷脂抗体能抑制磷脂依赖的凝血因子活化,干扰血小板功能,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等,使得孕妇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增加了流产、胎盘梗死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凝血相关指标如狼疮抗凝物、抗心磷脂抗体等检测会呈阳性,且凝血功能检查可发现PT、APTT等指标异常。

(二)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疾病

-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期发病时,血小板数量减少,会影响凝血功能,因为血小板是参与止血的重要成分,血小板数量不足会导致出血倾向增加,凝血功能检查中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凝血相关试验可能出现异常,如出血时间延长等。

2.其他血液系统疾病

-例如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凝血因子缺乏症,像血友病孕妇,由于体内缺乏凝血因子Ⅷ或Ⅸ等,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时间延长等,这类疾病多有家族史或相关实验室检查异常可明确诊断。

(三)感染因素

孕期如果发生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病原体及其毒素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前期或典型表现。感染时炎症介质释放,使凝血因子被激活,凝血酶产生增加,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但可能处于失衡状态,出现凝血功能差,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凝血功能指标异常,严重威胁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

三、其他因素

(一)营养因素

孕期如果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例如缺乏维生素K,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重要辅酶,缺乏维生素K会导致这些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孕妇在孕期需要保证均衡饮食,以获取足够的营养物质来维持正常凝血功能。

(二)胎盘因素

胎盘异常如胎盘早剥等情况,胎盘组织释放的一些物质可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和纤溶亢进,引发凝血功能差。胎盘早剥时,剥离处的胎盘绒毛和蜕膜释放大量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循环,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进而导致凝血功能紊乱。

孕妇凝血功能差需要结合具体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一旦发现凝血功能异常,应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监测措施,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如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应加强孕期凝血功能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