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因素
(一)凝血因子缺乏
1.原因阐述:人体的凝血过程依赖多种凝血因子参与,若先天性缺乏某些凝血因子,会导致凝血功能差。例如血友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这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男性发病多见,女性多为携带者。
2.年龄性别影响: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在新生儿期可能就会表现出出血倾向,如脐带残端出血不止等情况,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且与遗传性别相关,女性携带者可能将缺陷基因传递给后代。
二、获得性因素
(一)肝脏疾病
1.原因阐述: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如Ⅱ、Ⅴ、Ⅶ、Ⅸ、Ⅹ等)的重要场所,当患有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疾病时,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生成减少,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差。
2.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因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导致酒精性肝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可能因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因素发病。
(二)维生素K缺乏
1.原因阐述: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重要辅酶,若饮食中缺乏维生素K(如长期素食、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等情况),或存在影响维生素K吸收的疾病(如胆道梗阻、慢性腹泻等),会导致这些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引起凝血功能差。
2.年龄性别影响:新生儿由于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合成维生素K能力不足,若未及时补充维生素K,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症;成年人中,长期素食者、患有胆道或肠道疾病者等均可发病,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原因阐述:DIC是一种复杂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常继发于严重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等疾病。在这些情况下,体内会产生大量促凝物质,激活凝血系统,同时消耗大量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还会继发纤溶亢进,最终导致凝血功能紊乱,表现为凝血功能差,可出现广泛出血等症状。
2.年龄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基础疾病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好发人群,如严重感染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更易发生,从而增加DIC的发病风险,性别上无明显特异性。
(四)血小板异常
1.原因阐述
-血小板数量减少:多种原因可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机制破坏血小板)、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药物(如化疗药物可抑制骨髓造血)等。血小板数量减少会使凝血过程中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引起凝血功能差。
-血小板功能异常:某些先天性疾病(如血小板无力症)或获得性疾病(如尿毒症,可影响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功能)可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进而影响凝血功能。
2.年龄性别影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儿童和成年人中均可发病,儿童多为急性型,成年人多为慢性型;尿毒症在各年龄段肾病患者中均可出现,性别上无明显差异;血小板无力症为先天性疾病,男女均可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