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炎症是怎么引起的

一、生理结构因素

女性的生殖系统较为特殊,阴道与尿道、肛门相邻,局部环境温暖潮湿,这为细菌等病原体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女性的处女膜、宫颈等生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局部的防御机制,例如宫颈内口平时紧闭,可防止病原体轻易上行,但在月经等特殊时期,宫颈口会稍开放,增加了感染风险。

(一)年龄因素

青春期女性:此时生殖系统开始发育,激素水平变化较大,阴道内环境不稳定,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定植可能不完善,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例如,一些青春期少女可能因卫生习惯不佳等原因,导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等妇科炎症的发生。

育龄期女性:此阶段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性生活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外界的病原体,如不洁性生活可能引入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从而引发宫颈炎、盆腔炎等炎症。同时,怀孕、分娩等生理过程也会对生殖系统造成一定损伤,增加感染几率。

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萎缩性阴道炎。

二、病原体感染

(一)细菌感染

常见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多因女性会阴部卫生不良,肠道细菌污染外阴阴道而引发感染,可导致阴道炎、盆腔炎等。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能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侵入,引起局部炎症。例如,当女性外阴皮肤有擦伤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就可能乘虚而入,引发外阴炎甚至进一步上行感染。

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性行为传播、间接接触传播(如使用公共浴池、浴巾、坐便器等)。性行为时,细菌可能直接从男性携带传播给女性;而间接接触传播则是通过被污染的物品将细菌带到女性生殖系统。

(二)真菌(假丝酵母菌)感染

白色假丝酵母菌是主要的致病真菌,在女性阴道内正常情况下处于共生状态,但当全身或阴道局部免疫功能下降时,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等,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pH值改变,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容易反复发生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三)病毒感染

如人乳头瘤病毒(HPV),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可能引发宫颈病变甚至宫颈癌,但也有部分HPV感染可能引起外阴阴道的炎症性病变。HP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有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年龄小等高危因素的女性感染风险更高。

(四)原虫感染

阴道毛滴虫是常见的原虫病原体,可引起滴虫性阴道炎。传播途径主要是经性接触直接传播,也可通过公共浴池、浴盆、浴巾、游泳池、坐式马桶等间接传播。女性感染后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症状。

三、不良生活方式

(一)卫生习惯不佳

不注意外阴清洁,不勤换内裤,会导致会阴部细菌滋生,增加感染妇科炎症的几率。例如,长时间不更换卫生巾,会使局部处于潮湿、温热的环境,为细菌繁殖创造条件,容易引发外阴炎、阴道炎等。

过度清洁也不可取,过度使用阴道洗液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正常的乳酸杆菌等有益菌被抑制,反而容易导致病原体入侵引发炎症。

(二)性生活相关因素

性生活频率过高或不洁性生活:过于频繁的性生活会使生殖系统长期处于充血状态,降低局部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不洁性生活则直接将外界病原体带入阴道等部位,如前面提到的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容易通过不洁性生活传播,引发宫颈炎、盆腔炎等。

性伴侣数量多:性伴侣数量越多,感染性传播疾病的可能性越大,因为多个性伴侣增加了接触不同病原体的机会,从而增加了女性患妇科炎症的风险。

(三)穿着不合适的衣物

长期穿着紧身化纤内裤,会使会阴部透气性差,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大,有利于细菌、真菌等病原体滋生,容易引发外阴炎、阴道炎等。例如,紧身化纤内裤不透气,会导致外阴局部环境潮湿,为假丝酵母菌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四、其他因素

(一)激素水平变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育龄期、绝经后等阶段的激素变化外,长期服用避孕药等也可能影响体内激素水平,从而改变阴道内环境,增加妇科炎症的发生风险。例如,某些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可能会使阴道内糖原增加,改变pH值,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

(二)全身性疾病影响

患有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时,机体抵抗力下降,阴道内环境也会发生改变,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妇科炎症。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糖原含量高,pH值改变,适合假丝酵母菌生长繁殖,导致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反复发作。

(三)医源性因素

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放置宫内节育器等宫腔操作手术,会破坏生殖道的防御屏障,增加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手术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病原体更容易侵入子宫腔等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