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管因素
(一)眼周血管血流相关
眼周皮肤很薄,皮下血管丰富。当存在血液回流不畅等情况时,可能导致黑眼圈。例如,长时间熬夜、过度用眼会使眼周血液循环减慢,血液在局部淤积,就可能呈现出黑眼圈。研究表明,长期熬夜人群眼周血管的血流速度较正常人群有明显差异,血流减慢使得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从而表现为黑眼圈外观颜色加深。
(二)血管结构异常
某些先天性血管结构异常也可能引发黑眼圈。比如,眼周静脉血管迂曲、扩张等情况,会使得静脉血液淤积在眼周,进而导致黑眼圈的形成。这种情况相对较为少见,但也是导致黑眼圈严重的一个原因。
二、色素因素
(一)黑色素沉积
1.日晒因素:长期暴露在阳光下,紫外线会刺激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眼周皮肤娇嫩,更容易受到紫外线影响。如果没有做好防晒措施,紫外线会促使黑色素合成增加,沉积在眼周皮肤,导致黑眼圈加重。研究发现,经常在户外活动且不注意眼部防晒的人群,眼周黑色素沉积的概率比注意防晒的人群高约[X]%。
2.炎症后色素沉着:眼周皮肤发生炎症性疾病,如接触性皮炎、湿疹等,在炎症消退后可能会出现色素沉着,从而形成黑眼圈。例如,眼部皮肤接触到某些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经过炎症过程后,皮肤修复阶段可能出现黑色素异常沉积,导致黑眼圈严重。
三、结构因素
(一)眼周皮肤松弛
随着年龄增长,眼周皮肤逐渐松弛,皮下组织下垂,会形成阴影,看起来像是黑眼圈。一般在30岁以后,这种情况会逐渐明显,因为随着年龄增加,皮肤的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逐渐流失,皮肤的紧致度下降,眼周皮肤松弛导致外观上黑眼圈加重。另外,一些体重波动较大的人群,短期内体重快速变化也可能加速眼周皮肤松弛,出现黑眼圈严重的情况。
(二)眼袋因素
眼袋明显时,会使得眼周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形成与周围皮肤的色差,看起来像是黑眼圈。眼袋的形成与眶隔脂肪膨出、眼轮匝肌松弛等有关。当眶隔脂肪膨出超过一定限度,或者眼轮匝肌松弛导致眶隔脂肪突出更明显时,就会在视觉上加重黑眼圈的表现。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睡眠因素
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是导致黑眼圈严重的常见原因。睡眠时身体处于修复状态,包括眼周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睡眠不足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的正常节律,使得眼周血液淤积、代谢废物堆积,进而出现黑眼圈。例如,长期熬夜的人群,平均每晚睡眠时间少于[X]小时,其眼周皮肤的新陈代谢速率比睡眠充足人群低约[X]%,这会导致黑眼圈难以消退。
(二)饮食因素
饮食中缺乏某些营养素也可能与黑眼圈严重有关。例如,缺乏维生素K、维生素C等。维生素K参与凝血过程,缺乏时可能影响眼周血管的正常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时不利于皮肤的抗氧化防御,可能导致眼周皮肤状态不佳,出现黑眼圈。另外,过度摄入盐分,会导致身体水分潴留,眼周皮肤也可能出现水肿,加重黑眼圈的视觉效果。
五、其他因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会影响黑眼圈的形成。如果家族中有黑眼圈严重的遗传倾向,那么个体出现黑眼圈严重的概率相对较高。例如,某些基因决定了眼周皮肤的厚度、血管分布等特征,这些遗传特征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黑眼圈,而且可能在较年轻时就表现出明显的黑眼圈。
(二)疾病因素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包括眼周的新陈代谢,可能导致黑眼圈严重。研究显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中约有[X]%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黑眼圈,经过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部分患者的黑眼圈情况会有所改善。
2.肝病:肝脏疾病可能导致体内激素代谢异常,雌激素等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眼周血管和皮肤状态,从而引发黑眼圈。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对激素的灭活功能下降,可能出现内分泌紊乱相关的黑眼圈表现。
对于儿童来说,若出现黑眼圈严重情况,首先要考虑是否有睡眠不足的情况,儿童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一般学龄前儿童需要[X-X]小时睡眠时间,学龄儿童需要[X-X]小时睡眠时间,睡眠不足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眼周健康。如果是青少年,除了睡眠因素,还要注意是否有过度用眼,如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情况,过度用眼会导致眼周疲劳,进而加重黑眼圈。女性在生理期前后,由于内分泌变化,也可能出现黑眼圈加重的情况,这是正常的生理波动,但如果长期如此且严重,也需要排查其他因素。而老年人出现黑眼圈严重,要综合考虑年龄相关的皮肤松弛、血管等因素,同时也要排查是否有慢性疾病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