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部局部问题
1.眼周血管因素
-眼周皮肤很薄,当眼周血管血流异常时可能导致黑眼圈。例如,长期熬夜、用眼过度会使眼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瘀滞,从而呈现出黑眼圈。年轻人长期熬夜玩电子产品,就容易出现这种因眼周血管血流不畅导致的黑眼圈,主要表现为眼周皮肤呈现青黑色或暗灰色。
-眼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影响眼周血管,导致局部血液分布异常,出现黑眼圈。对于有眼部外伤史的人群,需关注眼周是否有淤血等情况导致黑眼圈。
2.色素沉着
-长期日晒会使眼周皮肤黑色素细胞产生更多黑色素,引起色素沉着,导致黑眼圈。尤其是经常在户外活动且未做好眼部防晒的人群,如户外工作者、喜欢长时间晒太阳的人,眼周皮肤受紫外线刺激,黑色素沉积,黑眼圈会比较明显,表现为眼周皮肤颜色加深,呈棕色或黑色。
-某些眼部皮肤疾病,如眼睑湿疹、接触性皮炎等愈后可能留下色素沉着,进而形成黑眼圈。例如,患有眼睑湿疹的患者,在病情恢复后,眼周皮肤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性黑眼圈。
二、全身系统问题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能与黑眼圈有关。例如,长期便秘的人,肠道内的毒素等物质不能及时排出,可能会影响机体的新陈代谢,进而反映在眼部,出现黑眼圈。老年人若有长期便秘情况,由于机体代谢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因消化系统问题导致黑眼圈。长期便秘的人除了黑眼圈外,还可能伴有腹胀、食欲不佳等消化系统症状。
-脾胃虚弱也可能导致黑眼圈。中医理论中认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会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化,进而导致眼周肌肤失养,出现黑眼圈。一些体质较弱、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胃炎的中老年人,可能存在脾胃虚弱的情况,从而出现黑眼圈,同时可能伴有面色萎黄、乏力等症状。
2.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失调可能引发黑眼圈。例如,女性在经期、孕期或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进而导致黑眼圈。青春期女性月经周期不稳定时,可能因内分泌变化出现黑眼圈;孕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也较易出现黑眼圈。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也可能出现黑眼圈。甲状腺激素对机体的代谢等功能起重要调节作用,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减缓,可能导致眼周皮肤血液循环减慢,出现黑眼圈。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除黑眼圈外,还可能有畏寒、乏力、体重增加等全身症状,这类患者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是中年女性相对多见。
3.心血管系统
-某些心血管疾病可能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导致黑眼圈。例如,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包括眼周血液循环,进而出现黑眼圈。老年人若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出现心功能不全时,就可能伴有黑眼圈,同时可能有活动后气短、心悸等心血管系统症状。
三、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
-有些人天生眼周皮肤较薄,皮下血管容易显露,从而显得黑眼圈明显,这与遗传有关。例如,家族中有黑眼圈明显的遗传倾向,那么后代出现黑眼圈较明显的概率可能会增加。这种遗传因素导致的黑眼圈从年轻时可能就比较明显,且一般不会因短期的生活方式改变而有太大改善。
2.营养因素
-缺乏某些营养物质也可能与黑眼圈有关。例如,缺乏维生素K、维生素C等,可能影响血管的通透性和皮肤的健康,导致黑眼圈。长期节食、饮食不均衡的人群,如素食者长期缺乏肉类等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就容易出现因营养缺乏导致的黑眼圈。缺乏维生素K的人除黑眼圈外,可能还会有皮肤瘀斑等表现;缺乏维生素C的人可能伴有牙龈出血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