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部因素
(一)眼睑皮肤色素沉着
眼睑皮肤较薄,皮下组织少,当眼睑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产生过多黑色素,或黑色素分布异常时,就会导致黑眼圈。例如,长期日晒可能促使眼睑皮肤黑色素合成增加,进而加重黑眼圈情况,这在经常户外活动且未做好眼部防晒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二)眼周血管血流差异
眼周血管的血流状态会影响黑眼圈外观。静脉血流缓慢、淤滞可使眼周皮肤呈现青紫色黑眼圈。比如,睡眠不足时,眼周血液循环不畅,静脉血回流受阻,就容易出现这种青紫色的黑眼圈。
二、生活方式因素
(一)睡眠相关因素
1.睡眠不足或质量差: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眼周血液循环,使眼周组织代谢废物堆积,从而导致黑眼圈。成年人若长期每晚睡眠时长少于7小时,出现严重黑眼圈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儿童睡眠不足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影响身体发育的同时还会表现出眼部黑眼圈问题。
2.睡眠姿势不当:趴着睡觉会压迫眼部血管,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黑眼圈。这种情况在习惯午睡时趴着睡的人群中较为普遍。
(二)作息不规律
长期昼夜颠倒的作息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影响眼周皮肤的新陈代谢,使得眼周皮肤状态变差,容易出现黑眼圈。例如,长期上夜班的人群,由于作息与正常生物钟相悖,黑眼圈往往较为严重。
(三)过度用眼
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阅读等过度用眼行为,会使眼周肌肉紧张,眼部疲劳,血液循环减慢,进而导致黑眼圈。青少年长时间玩游戏、学习时用眼过度,都可能出现黑眼圈问题;成年人长时间盯着电脑屏幕工作,也容易引发黑眼圈。
三、全身性疾病因素
(一)内分泌紊乱
1.甲状腺功能减退: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机体代谢,包括眼周的代谢,导致黏液性水肿,表现为眼周皮肤肿胀、色素沉着,进而出现黑眼圈。这类患者除了黑眼圈外,往往还伴有乏力、畏寒、体重增加等症状。
2.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异常时,也可能出现黑眼圈表现。患者还会有血压降低、血糖降低、全身乏力等一系列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相关症状。
(二)过敏性疾病
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疾病发作时,眼周组织可能出现水肿、充血等情况,影响血液循环,导致黑眼圈。例如,过敏性鼻炎患者在接触过敏原后,鼻塞、鼻痒等症状发作时,眼周也可能出现相应的不适及黑眼圈表现。
(三)肝病
某些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和解毒功能,导致体内雌激素灭活减少,雌激素水平相对升高,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出现黑眼圈。同时,肝病患者往往还伴有面色晦暗、黄疸等其他表现。
四、其他因素
(一)遗传因素
有些人天生眼周皮肤较薄,皮下血管更容易显现,从而使黑眼圈更明显,这与遗传有关。比如家族中有多人都有严重黑眼圈的情况,那么后代出现黑眼圈严重的概率可能会相对较高。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眼周皮肤的胶原蛋白逐渐流失,皮肤松弛,皮下组织萎缩,血管更容易显露,黑眼圈也会逐渐加重。老年人由于皮肤老化等原因,往往更容易出现较严重的黑眼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