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或不伴细菌感染的乳腺组织炎症
哺乳期乳腺炎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非哺乳期乳腺炎有乳房肿块、疼痛等
乳汁淤积和致病菌侵入;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与体内免疫因素相关
已成脓肿,采取手术治疗引流排脓;未成脓肿,可进行药物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哺乳期乳腺炎的病因有两种,一是乳汁淤积,二是细菌入侵,缺一不可。此外产褥期机体免疫能力的降低也为感染创造了条件。
乳汁是理想的培养基,乳汁淤积将有利于入侵细菌的生长繁殖。
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是链球菌。
病因主要是乳腺导管腔内分泌物淤滞、乳腺导管扩张,导管周围出现无菌性炎症及肿块。
多为继发性感染所致,感染途径有三个:
继发于肺或肠系膜淋巴结结核的血源性播散。
邻近部位如肋骨、胸骨、胸膜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
腋下淋巴结结核经淋巴管逆行感染。
一般认为与口服避孕药物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体内激素失衡有关。
乳头破损或皲裂,使致病菌沿淋巴管入侵是感染的主要途径。
细菌也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而致感染,多数发生于初产妇。
也可发生于断奶时,因6个月以后的婴儿已长牙,易致乳头损伤。
多数学者认为发病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引起导管梗阻、扩张,导管上皮萎缩,上皮细胞碎屑及脂质聚集在导管内,腐蚀管壁,引起导管周围炎症。
多数由肺结核等经血源或淋巴途径播散而来,少部分可由胸壁结核直接蔓延而来。
一般认为肉芽肿性乳腺炎与口服避孕药物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体内激素失衡导致异常乳汁分泌而寄存,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引起肉芽肿性乳腺炎。
多与乳头破损或皲裂、细菌的侵入、乳腺管堵塞等多个因素有关。
婴儿含乳、吮吸乳头不正确可能造成乳头或乳晕皮肤的破损,这是细菌入侵造成感染的主要途径。
不完全吸干乳汁、不规律哺乳、哺乳间隔过长、单侧哺乳以及乳房局部受压(上衣、胸罩过紧等),导致乳汁淤积,诱发哺乳期乳腺炎。
早产儿、低体重婴儿、患病婴儿的母亲由于受情绪因素,导致免疫力低下,更易患乳腺炎。
通常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主要与乳管阻塞、细菌感染、吸烟史(包括二手烟)、乳头内陷、上衣过紧等因素有关。
肉芽肿性乳腺炎多倾向于是一类自身免疫相关的疾病,其发生还与感染因素(尤其是棒状杆菌感染)、创伤、体内激素水平、口服避孕药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