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或不伴细菌感染的乳腺组织炎症
哺乳期乳腺炎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非哺乳期乳腺炎有乳房肿块、疼痛等
乳汁淤积和致病菌侵入;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与体内免疫因素相关
已成脓肿,采取手术治疗引流排脓;未成脓肿,可进行药物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乳腺炎患者多为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为多见。
发病前可有乳头皲裂或乳汁淤积史。
初起在乳房一个部位出现胀痛和硬块,伴全身不适,头痛发热甚至高热寒战。
哺乳期女性乳房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均应考虑到急性乳腺炎的可能。
查体发现可见局部充血水肿,界限不清的肿块,皮温增高,明显触痛。
同侧淋巴结可肿大。
短期内由蜂窝织炎形成脓肿,脓肿位置愈深,局部表现愈不明显。
脓肿可向外破溃,亦可穿入乳管。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增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上升。
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
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谱等免疫指标。
催乳素等内分泌指标。
细菌培养,用于指导后期抗生素的使用。
乳腺局部或全乳腺体层内可探及边界欠清的减弱回声,其内伴强回声。
病变区域皮肤水肿、增厚、皮下脂肪回声增强。
病变周围血流信号丰富,血管走行规则。
当有脓肿形成时,超声下可见一个或多个形态不规则的液性暗区,呈不均质的弱回声或无回声区,其内可伴有强回声,暗区边界增厚而不光滑。
可在超声引导下行脓腔穿刺,抽得脓液即可确诊。
主要目的是鉴别乳腺炎与乳腺癌提供依据。
主要针对因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腺皮肤异常、局部疼痛或肿胀就诊的患者。
35岁以下,超声显示典型良性特征的患者,可不行该检查。
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分类诊断和确诊的主要依据。
还可作为鉴别乳腺炎与炎性乳腺癌的依据。
相同点:炎性乳腺癌也好发于育龄期妇女,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更为常见。病情发展迅速,由局部病变到整个乳房病变;乳房局部红、肿;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病变部位红肿、热痛。
不同点:炎性乳腺癌很少出现寒战、发热、乳房包块疼痛。白细胞往往不会增多。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以鉴别。
相同点:浆细胞性乳腺炎与乳管内乳头状瘤乳头均可溢液,均可触及肿块。
不同点:乳管内乳头状瘤溢液多为血性,也可为暗棕色或黄色液体。浆细胞性乳腺炎则为浆性液体。两者可通过乳管镜及病理检查帮助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