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或不伴细菌感染的乳腺组织炎症
哺乳期乳腺炎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非哺乳期乳腺炎有乳房肿块、疼痛等
乳汁淤积和致病菌侵入;非哺乳期乳腺炎可能与体内免疫因素相关
已成脓肿,采取手术治疗引流排脓;未成脓肿,可进行药物治疗
金牌医生
内侧中
尽快排尽乳汁,可用吸奶器吸出乳汁。
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应清洗乳头及周边。
25%硫酸镁湿冷敷,可减轻水肿,如果有炎性肿块时改为热敷。
乳腺炎早期(尚未形成脓肿),鼓励继续哺乳,有助于乳汁排空。
如果患侧乳房已形成脓肿,可以用健侧乳房哺乳。患侧乳房用吸奶器吸出乳汁。
炎症早期,可静脉滴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由于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宜选用对该类细菌敏感的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若乳头损伤时,并局部应用抗生素药膏(如红霉素软膏)。此时应暂停哺乳,用吸乳器排空乳汁。
使用抗菌药物之前,最好做脓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培养结果选择有针对性的抗生素。
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不要使用该类药物。
由于上述药物均可少量进入乳汁,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期间,建议暂停哺乳。用吸奶器吸出多余乳汁。
如果已形成脓肿,切开引流后,应停止哺乳,并做回乳处理。
常用回乳药物包括溴隐亭、己烯雌酚片。
中药炒麦芽煎水当茶饮,也有较好效果。
浆细胞性乳腺炎虽然不是细菌性炎症,但可继发细菌感染。
在该病的急性期,尤其是乳房出现红肿或破溃溢脓时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急性期宜使用广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联合甲硝唑控制炎症反应。左氧氟沙星亦有不错的效果。
其间应注意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确诊后全身性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有脓肿形成者可在局部抽脓后注入抗结核药。
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规范,多数认为早期可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
合并急性炎症时可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少数报道应用氨甲蝶呤等免疫抑制剂治疗有一定效果。
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葡萄糖耐受不良、肥胖、骨质疏松及骨坏死等)、感染加重、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等。
用药提示:药物的应用应严格遵照医嘱,患者不要擅自使用。
对已形成脓肿者,必须做到引流及时、通畅。若脓液不能及时排出,炎症则难以消散。脓液的引流方式主要有两种。
在波动感最明显的部位打孔并吸出脓液,然后将抗生素注入脓腔。
此法创伤小,患者容易接受,同时也避免了每天换药的痛苦。
但引流不通畅,适合较小的浅表脓肿。
当已决定行此手术时,最好能与回乳同时进行,以缩短伤口愈合期限。
术后需要定期换药,换药时,放置引流条应自脓腔底部开始,但勿过紧,以便肉芽组织由内向外生长,最后使皮肤愈合。
换药时,可用过氧化氢、苯扎溴铵、0.9%氯化钠溶液对脓腔进行冲洗。
当脓肿形成时,应参照哺乳期乳腺炎进行引流。
炎症控制后应进行局部广泛切除,切除范围不应过小,否则容易复发。
切除组织应常规送病理检查,以排除乳腺癌。
在全身性抗结核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结核病灶进行手术治疗能彻底治愈乳腺结核。
对较小的局限病灶行病灶清除术或包括病灶在内的象限切除术,病变超过一个象限或占乳房1/3以上者可行全乳切除术。
术后应继续抗结核治疗。
对于肿块局限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术中应注意彻底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病变组织,尽可能保证切口附近没有病变组织,否则容易复发。
临床上应结合病变特点选用合适的手术方式。
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局部照射,可以促进炎症的吸收。
乳管镜冲洗主要用于表现为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扩张症,部分浆细胞性乳腺炎镜下仅表现为乳管炎,经乳管镜冲洗部分可治愈。
中医认为,乳腺炎多因肝气郁结、胃热壅滞,或乳汁淤积而成。
早期治疗宜疏肝理气、清胃热、通乳散结。
方用瓜蒌牛蒡汤或橘叶散和乳汤内服;如意金黄散或蒲公英捣烂外敷。
若脓成,宜服托里透脓汤,并于脓肿处切开排脓,余按一般溃疡处理。
急性乳腺炎通过中医按摩乳腺经络及穴位,刺激乳房泌乳,缓解乳汁淤积,能够早期缓解症状。治疗前如先行热敷,效果更佳。
对于急性乳腺炎早期进行恰当的按摩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不应该盲目相信只通过按摩就能治愈急性乳腺炎,从而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