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引发身上长疮较为常见的细菌。例如,当皮肤有微小破损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侵入皮肤引发疖肿,表现为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初始为红、肿、痛的小结节,随后逐渐肿大,数天后中央变软,有白色脓栓。链球菌感染也可能导致疮的形成,如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表现为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稍隆起,温度升高,有压痛。
病毒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可引起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如口唇周围,表现为群集性小水疱,有灼热感。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儿童初次感染引起水痘,表现为全身出现斑疹、丘疹、水疱等多种形态的皮疹;成年后潜伏的病毒再激活可引起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出现成簇的水疱,伴有神经痛。
真菌感染:皮肤癣菌感染可导致体癣、股癣等,体癣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的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中央趋于消退;股癣则多见于腹股沟等部位,有瘙痒、红斑、脱屑等表现。马拉色菌感染可引起花斑癣,表现为皮肤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淡褐色、淡红色斑,表面有细小鳞屑。
皮肤自身问题
皮肤干燥:皮肤过度干燥时,皮肤的屏障功能受损,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增加长疮的风险。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干燥,人体皮肤水分流失较快,如果不注意保湿,皮肤容易出现龟裂、炎症等,进而可能发展为疮。对于婴幼儿来说,皮肤更加娇嫩,若护理不当导致皮肤干燥,更易长疮。
皮肤过敏:接触某些过敏原,如化妆品、某些植物、化纤织物等,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疹,严重时可能继发感染形成疮。过敏体质的人群在接触过敏原后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过敏原的反应可能不同,婴幼儿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引发皮肤问题。
全身性疾病因素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皮肤感染,从而导致身上长疮。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而且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也会影响皮肤的血液供应和感觉,使皮肤更容易受损且不易修复。例如,糖尿病足就是糖尿病常见的皮肤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溃疡、感染等。
免疫功能低下: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或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导致皮肤反复出现感染性疮。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皮肤容易感染各种机会性致病菌,出现多种形态的皮肤损害。
生活方式因素
卫生习惯:长期不注意个人卫生,皮肤表面污垢堆积,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增加长疮的可能性。例如,不经常洗澡、更换衣物,容易导致皮肤感染。儿童如果卫生习惯不佳,家长又没有及时引导,更容易出现皮肤问题。
饮食因素:长期摄入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影响皮肤的健康状态。例如,过多食用辛辣食物可能导致体内湿热内生,湿热蕴结于皮肤可引发疮疡。另外,缺乏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可能影响皮肤的正常功能,增加长疮风险,如缺乏维生素C可能影响皮肤胶原蛋白的合成,使皮肤抵抗力下降。
环境因素:长期处于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中,皮肤容易出汗且不易干燥,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容易长疮。例如,一些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工作的人群,如渔民、矿工等,皮肤长疮的概率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