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引起胃穿孔的概述
胃溃疡引起胃穿孔是较为严重的消化系统急症,多因胃溃疡逐渐加深,穿透胃壁全层所致。胃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相关。Hp感染会破坏胃黏膜屏障,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环氧合酶,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影响胃黏膜修复,胃酸则持续侵蚀胃黏膜,当溃疡达一定程度时就可能发生穿孔。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多突然出现剧烈腹痛,疼痛常起始于上腹部,呈刀割样或烧灼样,迅速波及全腹。还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发热表现,若穿孔后未及时处理,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相关表现,如血压下降、神志改变等。
体征:患者呈板状腹,腹部压痛、反跳痛明显,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可有移动性浊音等。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可见膈下游离气体,是诊断胃穿孔的重要依据之一。
-腹部CT:不仅能发现膈下游离气体,还可明确腹腔内有无积液等情况,有助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胃镜检查:如果患者情况允许,可行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胃溃疡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明确穿孔是否由胃溃疡引起。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穿孔小、腹腔污染轻的患者。需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胃内容物继续外漏,同时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但非手术治疗有一定适应证和风险,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病情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包括单纯穿孔修补术和胃大部切除术等。单纯穿孔修补术适用于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复杂手术的患者,可暂时闭合穿孔;胃大部切除术适用于胃溃疡病史较长、有恶变可能或适合行彻底治疗的患者,可一次性解决胃溃疡和穿孔问题。手术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全身状况、溃疡部位等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机体功能减退,对疼痛等症状的感知可能不敏感,病情变化往往较为隐匿,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注意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补液时需注意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发生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胃穿孔,病情进展往往较快。由于儿童对疼痛的表达可能不准确,需加强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治疗上要更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非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手术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生理功能影响较小的术式。
孕妇患者:孕妇发生胃穿孔较为特殊,治疗时需权衡胎儿和孕妇的情况。一方面要积极处理胃穿孔,控制感染等,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胎儿的影响。需与产科、儿科等多学科协作,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抗生素等。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胃溃疡:对于患有胃溃疡的患者,应规范治疗,按时服用抑制胃酸分泌(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保护胃黏膜(如硫糖铝等)的药物,彻底根除Hp(常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如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定期复查胃镜,监测溃疡愈合情况。
合理用药:避免长期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必须服用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等,并监测胃黏膜情况。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等,这些都有助于预防胃溃疡的发生,从而降低胃穿孔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