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原因
(一)肩部肌肉劳损
原因:长期过度使用胳膊,如频繁进行上肢劳作、运动训练等,会导致肩部肌肉慢性劳损。例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长时间重复肩部动作,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劳损,进而在胳膊抬到一定位置时出现疼痛。年龄增长也可能使肌肉功能有所减退,增加劳损风险;不同性别在长期从事相同劳动强度工作时,发生肩部肌肉劳损的概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可能因相对较弱的肌肉力量在相同劳动下更易劳损。
表现:疼痛多为酸痛、胀痛,疼痛部位一般在肩部周围肌肉,胳膊抬到特定位置时触发疼痛。
(二)肩周炎
原因:肩周炎好发于50岁左右人群,又称冻结肩。病因可能与肩关节退变、慢性损伤积累等有关。肩部曾有外伤史但未规范治疗,也可能诱发肩周炎。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加,肩关节退变概率升高,肩周炎发病风险增大。
表现:疼痛逐渐加重,可放射至上臂,胳膊活动范围逐渐受限,尤其外展、上举等动作困难,抬到一定位置时疼痛明显。
(三)肩袖损伤
原因:常因外伤(如跌倒时手臂外展着地或手持重物突然内收)或肩袖慢性退变导致。运动员、经常进行肩部剧烈运动者易发生肩袖损伤。年龄增长会使肩袖组织退变,增加损伤风险;男性因从事高强度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概率相对较高,肩袖损伤发生率可能略高于女性,但无绝对性别差异。
表现:疼痛位于肩部前外侧,胳膊抬起时疼痛加剧,有时伴有肩关节无力感。
(四)颈椎病
原因:颈椎发生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等,压迫神经根,可引起肩部及上肢疼痛。长期伏案工作、不良坐姿等生活方式是常见诱因。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随着办公自动化普及,年轻人长期低头等不良生活方式使颈椎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性别方面无明显差异,但长期从事颈部劳累工作的人群发病风险高。
表现:疼痛可放射至肩部、胳膊,同时可能伴有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胳膊抬到特定位置时因神经受刺激加重疼痛。
二、应对措施
(一)休息与制动
方法:让胳膊充分休息,避免继续进行引起疼痛的动作。如因肌肉劳损引起疼痛,休息可使肌肉放松,缓解疲劳。对于不同人群,休息时间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而定,一般轻度劳损休息数天至1-2周可缓解;肩周炎、肩袖损伤等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休息制动。儿童发生此类情况时,需限制其过度活动上肢,避免病情加重。
注意事项:休息时保持正确姿势,避免肩部受压,儿童休息时要确保舒适体位,防止因姿势不当影响恢复。
(二)物理治疗
热敷:
-方法:使用热毛巾、热水袋等进行局部热敷,温度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促进肩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对于肌肉劳损、肩周炎等有一定缓解作用。
-注意事项:儿童皮肤娇嫩,热敷时要密切关注温度,防止烫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迟钝,也需注意温度,避免烫伤。
冷敷:
-方法:急性损伤早期(一般在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冰块,敷于疼痛部位,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和肿胀。如肩袖损伤急性期可进行冷敷。
-注意事项:儿童冷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冻伤;有血液循环障碍的人群慎用冷敷。
(三)康复锻炼
方法:在疼痛缓解期进行适当康复锻炼,如肩部钟摆运动、肩关节外展内收训练等。以肩周炎为例,钟摆运动是弯腰90度,患侧手臂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逐渐增加摆动范围;肩关节外展内收训练是坐在椅子上,患侧手臂缓慢外展、内收。康复锻炼需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幅度。不同人群锻炼强度和方式需调整,儿童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简单、温和的动作;老年人锻炼时要避免剧烈动作,防止加重损伤。
注意事项:锻炼过程中如出现疼痛加剧,应立即停止锻炼并咨询医生。
(四)及时就医
情况: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进行性加重,或伴有胳膊活动严重受限、麻木、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磁共振成像等)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儿童出现胳膊抬到一定位置疼痛,因其表述能力有限,更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避免延误病情;老年人出现此类情况,由于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更要及时就诊排查严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