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吃东西,耳根处就会疼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机制

(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1.年龄因素:好发于青壮年,20-40岁人群多见,可能与该年龄段咀嚼肌功能活跃、关节承受压力较大等有关。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偏侧咀嚼、夜磨牙、紧咬牙等不良习惯,会使颞下颌关节受力不均衡,导致关节紊乱,在进食时咀嚼动作刺激关节,引起耳根处疼痛。例如,长期只用一侧牙齿咀嚼食物,该侧颞下颌关节反复受到过度压力,易引发炎症等改变,进食时疼痛明显。

3.机制:颞下颌关节紊乱时,关节盘、关节面等结构出现异常,进食时咀嚼肌收缩带动关节运动,刺激周围神经,产生耳根处疼痛的感觉。

(二)外耳道炎

1.病史因素:有外耳道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复发。比如既往有外耳道皮肤损伤后感染未彻底治愈的情况。

2.机制:外耳道皮肤炎症,进食时下颌运动可能牵拉外耳道周围组织,刺激炎症部位,导致耳根处疼痛。外耳道炎时外耳道皮肤红肿、有渗出等,进食动作引起的局部组织活动会加重疼痛感觉。

(三)腮腺炎

1.年龄因素: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患流行性腮腺炎。

2.病史因素:有腮腺炎接触史或未接种腮腺炎疫苗的人群风险较高。

3.机制:腮腺炎症时,腮腺组织肿胀,进食时唾液分泌增加,刺激肿胀的腮腺,引起耳根处疼痛。例如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腮腺炎症,炎症累及周围组织,进食时的动作会牵扯相关部位导致疼痛。

二、相关检查及意义

(一)口腔检查

1.目的:查看颞下颌关节的活动度、有无弹响、压痛等情况,检查口腔内牙齿、牙龈等部位是否存在问题。

2.意义:对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可发现关节运动异常、咀嚼肌压痛等;对于牙齿疾病如龋齿、牙周炎等也能及时发现,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进食时耳根处疼痛。

(二)耳部检查

1.目的:观察外耳道皮肤有无红肿、渗出、破损等,检查鼓膜情况。

2.意义:有助于诊断外耳道炎,明确外耳道内病变情况,判断是否是外耳道病变引起的进食时耳根疼痛。

(三)腮腺超声检查

1.目的:了解腮腺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

2.意义:对腮腺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判断腮腺是否存在炎症、肿胀等改变,辅助明确病因。

三、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1.生活方式调整:

-儿童和青少年应纠正偏侧咀嚼习惯,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成年人要避免夜磨牙、紧咬牙等,可通过佩戴咬合板等方式改善。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嗓和过度咀嚼硬物,让颞下颌关节得到充分休息。

2.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要关注其咀嚼习惯,及时纠正不良行为;青少年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发生。

(二)外耳道炎

1.局部护理:保持外耳道清洁干燥,避免进水。儿童由于好奇心强,易将异物塞入外耳道或洗澡时进水,家长要加强看护;成年人要注意避免频繁掏耳等损伤外耳道皮肤的行为。

2.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外耳道皮肤较薄,护理时更要轻柔,一旦发现外耳道不适,应及时就医;老年人外耳道皮肤松弛,也需注意保持外耳道清洁,预防感染。

(三)腮腺炎

1.隔离与休息:流行性腮腺炎具有传染性,患病儿童和青少年需隔离,避免交叉感染;要保证充足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利于身体恢复。

2.特殊人群提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患腮腺炎后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体温、腮腺肿胀情况等;青少年也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康复,同时要按照规定接种腮腺炎疫苗预防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