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是什么病

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发病机制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免疫反应介导的损伤等。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可能通过共价结合、氧化应激等方式直接损伤肝细胞;部分药物可作为半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进而攻击肝细胞导致肝损伤。

临床表现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仅通过肝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等异常;典型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查体可发现肝脏肿大、压痛等。根据临床特征,药物性肝损伤可分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肝细胞损伤型、胆汁淤积型、混合型等。

诊断方法

诊断药物性肝损伤需要综合考虑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肝组织病理检查等。详细询问用药史至关重要,包括用药种类、剂量、疗程以及用药前后的肝功能变化等。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的检测,肝组织病理检查可帮助明确肝损伤的程度和类型,但通常为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儿童的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弱;老年人肝脏功能逐渐减退,药物清除能力下降,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种类相对较多,增加了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

性别因素:一般情况下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药物可能对特定性别有不同的肝毒性表现。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在使用某些肝毒性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可能增加,因为酒精本身也会对肝脏造成损害,与药物的肝毒性产生协同作用。

特殊人群风险:有基础肝脏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的患者,使用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高于肝脏正常的人群,因为其肝脏储备功能和代偿能力下降,对药物损伤的耐受性降低。

用药情况:多种药物联合使用时,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增加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超剂量用药、不合理用药等也会提高患病几率。

治疗原则

一旦怀疑药物性肝损伤,首先应停用可疑肝损伤药物,这是治疗的关键。同时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支持对症治疗,如给予保肝药物(需遵循循证医学选择合适药物)等。对于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等治疗措施,但肝移植仅适用于极少数病情极为危重的患者。

预防措施

在用药前应详细了解药物的肝毒性风险,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肝毒性药物。

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尤其是使用有潜在肝毒性药物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

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肝病者等),更应谨慎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药物及确定用药方案。

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超剂量、长期不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