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代谢相关机制: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细胞色素P450等酶系统进行代谢,某些药物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具有肝毒性的中间代谢产物,这些产物可与肝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结合,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等。例如,对乙酰氨基酚在过量时,经细胞色素P450代谢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等结合,引起肝细胞损伤。
免疫相关机制:部分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肝细胞内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导致肝损伤。比如某些抗生素类药物可能通过这种免疫机制诱发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黄疸(皮肤和巩膜黄染)等症状。黄疸明显时,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粪便颜色变浅。
实验室检查异常:血清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等指标升高。一般来说,ALT升高通常更为明显,但不同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可能有不同的酶学变化特点。
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类别
抗感染药物:各类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等。以异烟肼为例,约有10%-20%服用异烟肼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其肝损伤机制涉及免疫等多种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等。对乙酰氨基酚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较常见的药物之一,在正常剂量下相对安全,但过量服用时极易导致肝损伤。
抗肿瘤药物:某些化疗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如甲氨蝶呤等,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肝功能。
中药相关:一些传统中药也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例如含有马兜铃酸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等,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慢性进行性的肝损伤,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等。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必要时)等综合判断。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情况,包括用药种类、剂量、疗程等;结合患者出现的肝损伤相关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异常;在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后,考虑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
鉴别诊断:需要与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肝损伤相鉴别。例如,病毒性肝炎有相应的病毒学标志物阳性等特点;自身免疫性肝病有自身抗体阳性等特征可资鉴别。
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预防:在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基础肝病情况等。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对于有肝基础疾病的患者、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用药,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肝功能。
处理:一旦怀疑药物性肝损伤,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轻度肝损伤者,停用可疑药物后大多可逐渐恢复;对于肝损伤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保肝药物等进行治疗,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保肝药物可用于改善肝细胞功能,但具体治疗需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特殊人群的药物性肝损伤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且儿童用药时应严格按照儿童剂量使用,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用药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因为儿童一旦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可能进展较快。
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在用药时应根据老年人的肝肾功能调整药物剂量,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肝损伤的风险,用药过程中也要加强肝功能监测。
孕妇:孕妇用药需特别谨慎,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同时也会加重孕妇的肝脏负担。在选择药物时要充分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肝脏影响小且对胎儿安全的药物,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孕妇的肝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