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伤现应怎么办

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原因:一旦怀疑药物性肝损伤,首先要迅速停用导致肝损伤的可疑药物,这是关键的第一步。许多药物都可能引发肝损伤,比如某些抗生素(如抗结核药中的异烟肼等)、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及时停用相关药物能阻止肝损伤进一步加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都应遵循这一原则,避免继续摄入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例如,儿童使用某些药物时更需谨慎识别可能的肝损伤风险药物并及时停用。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临床症状与检查: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评估病情。观察患者有无乏力、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指标(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凝血功能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各项指标的正常范围有所差异,比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是否异常。例如,儿童总胆红素正常范围一般低于成人,若儿童总胆红素升高则需更密切关注。通过这些检查来明确肝损伤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轻度可能仅有肝功能指标轻度异常,重度则可能出现凝血功能明显异常等严重表现。

进行保肝治疗

药物选择: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保肝药物。常用的有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这些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参与体内的抗氧化反应,保护肝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多烯磷脂酰胆碱能修复肝细胞膜。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在选择保肝药物时要考虑其特殊的生理状况,孕妇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要考虑其肝肾功能情况,选择相对安全且有效的保肝药物。

密切监测

指标监测频率:定期监测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观察病情变化。一般轻度药物性肝损伤可能在停用可疑药物并进行保肝治疗后,肝功能逐渐恢复,需要每周监测肝功能等指标;中重度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监测,甚至每天或隔天监测。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监测频率可能要更紧密,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药物性肝损伤需格外谨慎,首先要准确识别儿童可能使用的易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儿童用药剂量严格按照体重等计算,避免超量用药。在监测方面要更频繁细致,因为儿童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迅速。例如,儿童服用某些感冒药时,要注意其中含有的可能损伤肝脏的成分,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

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后恢复相对较慢。在停用可疑药物后,保肝治疗时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监测指标时要关注其肝肾功能的综合变化,同时要考虑老年人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用药时要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肝损伤等情况。

孕妇:孕妇发生药物性肝损伤时,治疗要非常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影响胎儿。首先要权衡停用药物对孕妇肝脏的影响和继续用药对胎儿的影响。选择保肝药物时要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药物,监测时要同时关注孕妇肝脏情况和胎儿的发育情况,如通过超声等检查监测胎儿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