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环境调节:保持卧室温度于18~25℃、光线昏暗且噪音低于30分贝,可使用遮光窗帘、耳塞等辅助营造适宜睡眠环境,利于促进褪黑素分泌以帮助入睡。
2.作息管理:每日固定22:00~23:00间上床睡觉,晨起时间尽量固定,即便周末也不大幅调整作息,维持生物钟稳定,提升睡眠效率。
3.心理放松:采用渐进性肌肉放松法,从脚部开始依次紧绷再放松身体各部位,重复操作;或通过正念冥想,专注于呼吸或身体感受,每次持续15~20分钟,缓解日间积累的压力。
4.避免蓝光刺激:睡前1小时内停止使用手机、电脑等含蓝光的电子设备,可改用纸质书阅读等方式过渡,因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正常睡眠节律。
5.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次运动时长不少于30分钟,但需注意避免睡前2小时内剧烈运动,以防神经兴奋影响入睡。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需培养固定睡前routine,如睡前讲故事、温水泡脚等,避免白天过长午睡(一般不超过1小时),以保证夜间睡眠质量,且儿童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谨慎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
2.孕妇:睡眠时宜采用左侧卧位,避免仰卧位加重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睡前避免进食过多或饮用含咖啡因饮品,可通过听轻柔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营造舒适睡眠氛围。
3.老年人:夜间可能因尿频影响睡眠,可在睡前1~2小时适当减少饮水量,若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问题,需及时就医评估并干预,同时老年人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优先通过非药物方式调整睡眠。
三、药物干预(仅提名称)
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使用镇静催眠类药物,如[具体镇静催眠药物名称],但需严格遵循医嘱,关注药物可能引发的头晕、嗜睡等副作用,尤其注意低龄儿童禁用此类药物,且需警惕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