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精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
酒精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少量摄入时可能短暂刺激大脑边缘系统产生兴奋感,但随着摄入量增加,会抑制γ-氨基丁酸(GABA)等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作用,同时干扰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功能,进而抑制大脑皮层活动。然而,这种抑制并非持续稳定,后续会打乱正常的睡眠节律,导致睡眠结构紊乱。
二、对睡眠周期的干扰
正常睡眠包括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两个主要周期。饮酒后,酒精会缩短NREM中的深睡眠阶段(Ⅲ、Ⅳ期)时长,增加浅睡眠(Ⅰ、Ⅱ期)比例,还会使REM睡眠提前出现且持续时间改变,导致睡眠连续性被破坏,出现易醒、多梦等情况,从而影响整体睡眠质量,使人感觉睡不着或睡眠浅。
三、代谢产物的刺激作用
酒精在体内代谢时会产生乙醛等中间产物,乙醛具有一定的神经刺激性,会使身体处于相对兴奋或不适状态,干扰下丘脑等调节睡眠的神经中枢功能,进一步阻碍正常睡眠的启动与维持。
四、不同人群的差异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下降,饮酒后酒精在体内停留时间更长,对睡眠的干扰更显著,且本身睡眠调节功能减弱,更易因饮酒出现睡不着的情况。
有睡眠障碍病史者:这类人群本身存在睡眠调节机制异常,饮酒会进一步打破原本脆弱的睡眠平衡,加重睡不着的状况。
女性:女性体内酒精代谢酶活性通常低于男性,同等饮酒量下,女性受酒精对睡眠的影响更明显,更易出现酒后睡不着的现象。
五、饮酒量与时间的关联
饮酒量越大,对睡眠的干扰越严重。此外,临近睡眠时间饮酒,酒精还未代谢完全就进入休息状态,会极大增加睡不着的可能性;而长期过量饮酒还可能导致酒精依赖,进而引发慢性睡眠障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