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及时纠正低血糖状态
当出现肚子饿、心发慌、手发抖时,首先考虑可能是低血糖引起,此时应立即补充可快速提升血糖的碳水化合物。例如可迅速食用15-20克糖类物质,常见的有普通糖果(约3-4颗硬糖)、含糖量15%的果汁(约150-200毫升)、无糖可乐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其升糖作用相对缓慢,而像葡萄糖片则是更为直接有效的选择,一般含5克葡萄糖的葡萄糖片吃2-3片,通常在15分钟内血糖可得到提升,症状会逐渐缓解。
二、调整饮食规律
1.定时定量进餐:日常饮食应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保证每餐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物质。例如早餐可选择全麦面包搭配鸡蛋和牛奶,午餐和晚餐保证主食(如米饭、面食等)的合理摄入,一般成年人每餐主食量可控制在100-150克(生重)左右,这样能维持血糖在相对稳定的水平,避免因长时间未进食导致血糖过低而出现上述症状。对于儿童,饮食需根据年龄进行调整,学龄前儿童每餐主食量约50-70克(生重),学龄儿童可适当增加至80-100克(生重),同时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和蛋白质食物。
2.避免空腹时间过长:如果因特殊情况需要较长时间空腹,可提前准备一些便携的含糖小食品,如能量棒等,以便在饥饿感来临前及时补充能量,防止血糖过低引发不适症状。比如上班族在工作忙碌可能错过正常进餐时间时,可携带一块能量棒备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出现肚子饿、心发慌、手发抖时,需谨慎处理。因为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可能有其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在血糖未降至常规低血糖范围时就出现上述症状。此时不能盲目补充糖分,应首先监测血糖,若血糖低于3.9mmol/L,可按照低血糖处理方式补充碳水化合物,但如果血糖情况不明确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意识模糊等,应及时就医,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同时,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循饮食治疗方案,规律用药,定期监测血糖,避免因血糖波动过大出现此类不适。
2.儿童群体:儿童出现肚子饿、心发慌、手发抖时,家长要格外注意。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不规律或进食不足易导致低血糖。家长应保证儿童三餐规律,食物种类丰富,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如果儿童经常出现此类情况,需考虑是否存在挑食、偏食等问题,及时调整儿童饮食结构,必要时可咨询儿科医生进行营养评估和指导。例如对于学龄前儿童,家长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避免边吃边玩导致进食量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