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小球肾炎主要与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常见于β溶血性链球菌“致肾炎菌株”感染,其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如下:
1.感染:
常见的感染有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皮肤感染(脓疱疮、疖肿)等。
感染后1-3周可出现急性肾炎的表现,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与肾小球基底膜发生交叉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复合物沉积,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免疫反应:
机体对链球菌感染的免疫反应可导致肾小球损伤。
免疫复合物的形成:链球菌感染后,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链球菌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和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引起炎症反应。
细胞免疫:T细胞在免疫反应中也起重要作用,T细胞的活化和浸润可导致肾小球炎症和损伤。
3.炎症介质的作用:
炎症反应产生多种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等,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炎症和损伤。
急性肾小球肾炎的预防主要是预防链球菌感染,包括保持皮肤清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对于已经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主要采取以下治疗措施:
1.休息: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待肉眼血尿消失、血压恢复正常后逐渐增加活动量。
2.饮食:给予低盐、高维生素饮食,有氮质血症时应限制蛋白质摄入。
3.抗感染治疗:如有感染灶,应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以清除感染灶。
4.对症治疗:主要包括利尿消肿、降压等,以缓解症状。
5.透析治疗:严重的急性肾衰患者可能需要透析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急性肾小球肾炎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肾炎或急性肾衰竭。因此,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查,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