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宫寒怎么回事

一、宫寒的定义

宫寒是中医的一种说法,指女性肾阳不足,胞宫失于温煦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二、宫寒的成因

(一)体质因素

1.先天因素:部分女性天生体质偏寒,比如父母生育时年龄较大,或者女性自身属阳虚体质,这类女性身体阳气不足,容易出现宫寒情况。从中医理论来讲,先天肾阳不足,就会使得胞宫失于温煦。

2.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肾气逐渐衰退,尤其是40岁以后,肾气渐虚,肾阳也会随之不足,从而引发宫寒。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方面:长期食用寒凉食物,如过多食用生冷瓜果、冰镇饮品等,会损伤人体阳气,寒邪入侵体内,易导致宫寒。例如夏季过度贪凉,大量进食冷饮,寒邪就会逐渐侵袭胞宫。

2.居住环境:长期处于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比如冬季不注意保暖,长时间待在空调温度过低的房间,或者居住在地下室等潮湿寒冷之处,寒邪容易侵袭人体,导致宫寒。

3.运动过少:现代女性运动量普遍较少,长期缺乏运动,会使身体气血运行不畅,阳气得不到很好的振奋,也容易引发宫寒。

(三)疾病及产后因素

1.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消耗阳气的疾病,如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会导致人体阳气受损,进而出现宫寒。另外,一些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炎症长期存在,也可能影响胞宫的温煦功能,引发宫寒。

2.产后调理不当:女性产后身体较为虚弱,若产后过早接触冷水、吹冷风,或者过早进食寒凉食物等,都容易使寒邪趁虚而入,导致宫寒。

三、宫寒的表现

(一)月经方面

1.月经周期异常:月经周期可能推迟,经血色暗、有血块,月经量少等。从中医角度分析,寒凝血瘀,会影响经血的正常排出,导致月经周期和经量出现异常。

2.痛经:经期出现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等症状。寒邪凝滞,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以会出现痛经。

(二)身体症状

1.怕冷:比一般人更怕cold,尤其表现为小腹、腰部怕冷,即使在温暖环境中,这些部位也会有冷的感觉。这是因为胞宫失于温煦,身体阳气不足,不能很好地抵御寒冷。

2.白带异常:白带清稀量多。寒邪下注,损伤肾阳,导致带下病,出现白带清稀量多的情况。

3.不孕:宫寒会影响受孕,因为胞宫寒冷,不利于精子与卵子的结合以及受精卵的着床。

四、宫寒的调理与预防

(一)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多吃温热性食物,如桂圆、红枣、羊肉、生姜等。桂圆、红枣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羊肉性温,能温补阳气,生姜可以温阳散寒。例如可以用生姜、红枣、红糖煮水喝,有温经散寒的功效。

2.艾灸调理:艾灸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关元穴是元气所存之处,艾灸关元穴可以温补元阳;气海穴能培补元气,益肾固精;三阴交穴是脾、肝、肾三经的交会穴,艾灸这些穴位可以起到温经散寒、暖宫的作用。一般每周艾灸2-3次,每次艾灸15-20分钟。

3.中药调理:可在中医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温阳散寒的中药,如艾附暖宫丸等,但需根据个人体质辨证用药。

(二)预防措施

1.注意保暖:尤其要注意腰腹部、脚部的保暖,冬季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寒;夏季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间,并且要注意保护腰腹部,避免直接吹冷风。

2.调整饮食:避免过多食用寒凉食物,尤其是在冬季和经期。可以多吃一些温热、易消化的食物,保持饮食均衡。

3.适度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慢跑、瑜伽、太极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以促进气血运行,振奋阳气。

4.产后科学调理:产后要注意休息,避免过早接触冷水、吹冷风,饮食上要避免食用寒凉食物,注意身体的保暖和调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