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炎症性反应性改变的含义
炎症性反应性改变是机体对于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当机体受到如生物性(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物理性(高温、辐射等)、化学性(强酸、强碱等)以及免疫反应等损伤因子侵袭时,体内的免疫系统会被激活,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变化,这一系列变化就被称为炎症性反应性改变。从组织学角度看,炎症主要表现为局部组织的变质、渗出和增生。变质是指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渗出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增生则是指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子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发生的增殖。
二、炎症性反应性改变的原因
1.生物性因素:是最常见的原因,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感染均可引起炎症,例如肺炎链球菌可引发大叶性肺炎,乙肝病毒可导致肝炎。
2.物理性因素:高温、低温、放射线以及紫外线等均可造成组织损伤,进而引发炎症,如烧伤、冻伤等。
3.化学性因素:外源性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及松节油、芥子气等,内源性毒性物质如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堆积于体内的代谢产物(如尿素等)都可能引发炎症。
4.免疫反应:当机体免疫反应状态异常时,可引起不适当或过度的免疫反应,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而导致炎症,例如过敏性鼻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三、炎症性反应性改变的表现
1.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红是由于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所致;肿主要是由于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引起;热是因为动脉性充血,血流加快,代谢旺盛所致;痛是因渗出物的压迫和炎症介质的刺激作用引起;功能障碍是由于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代谢功能异常,以及炎症渗出物造成的机械性阻塞、压迫等原因导致。
2.全身表现:炎症较为严重时,可出现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性反应。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多数细菌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寄生虫感染和过敏反应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增多。
四、炎症性反应性改变的分类
1.按炎症持续时间分类:
急性炎症:持续时间短,常常仅几天,一般不超过一个月,以渗出性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例如急性阑尾炎,起病急,症状明显。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数月到数年,可由急性炎症迁延而来,也可隐匿起病,以增生性病变为主,炎症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为主。如慢性胆囊炎,症状相对不那么剧烈,但病程较长。
2.按炎症的基本病变分类:
变质性炎:是以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炎症,常见于肝、肾、心、脑等实质器官,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渗出性炎:以渗出为主要病变,根据渗出物的主要成分和病变特点,又可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等。例如结核性胸膜炎可出现浆液性渗出,白喉可引发纤维素性炎。
增生性炎:以增生变化为主,可分为非特异性增生性炎和肉芽肿性炎,如鼻息肉属于非特异性增生性炎,结核结节属于肉芽肿性炎。
五、炎症性反应性改变的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感染性炎症,明确病原体后,针对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物。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可选用青霉素类药物;疱疹病毒感染可选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
2.对症治疗:
解热镇痛药:对于炎症引起的发热、疼痛,可选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能缓解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一些炎症反应较为严重,且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酌情使用,如泼尼松等,可减轻炎症反应,但这类药物有较多副作用,需谨慎使用。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炎症反应可能与成人不同。在诊断炎症性反应性改变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医生仔细甄别。用药方面,儿童肝脏、肾脏等器官功能尚未成熟,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应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导致儿童听力损害。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症状变化,及时就医。护理上,要注意保证儿童充足的休息和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
2.孕妇:孕妇发生炎症性反应性改变时,用药需格外谨慎,很多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在必须用药时,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如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对较为安全。孕妇自身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体内的免疫调节,加重炎症反应。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引发炎症。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炎症反应可能相对不明显,但病情进展可能较快。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炎症可能与基础疾病相互影响。用药时,要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需适当调整药物剂量。生活中,老年人应注意适度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均衡饮食,提高免疫力。同时,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炎症并及时治疗。
七、不同生活方式对炎症性反应性改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饮食:长期高糖、高脂肪、高盐饮食可能加重体内炎症反应。例如高糖饮食可使血糖升高,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应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富含抗氧化物质和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摄入,减少加工食品、油炸食品的食用。
2.运动: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引发慢性炎症。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提高身体免疫力,减轻炎症反应。每周应保证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吸烟与饮酒: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使机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炎症,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可激活炎症细胞,加重炎症反应。过量饮酒会损害肝脏等器官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增加炎症发生风险。应戒烟限酒,以降低炎症发生的可能性。
4.作息: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会影响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炎症因子分泌失衡,加重炎症。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减轻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