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消化道大出血概述
上消化道大出血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常伴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
二、常见病因
1.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原因,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50%。溃疡侵蚀周围血管可导致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较胃溃疡更为多见。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静脉破裂后出血量大且凶猛。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见病因有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应激(严重创伤、大手术等)、酒精等,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
4.胃癌:癌组织缺血坏死,表面发生糜烂或溃疡,侵袭血管可引起出血。
三、临床表现
1.呕血与黑便:是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有呕血和黑便,在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呕血多为棕褐色,呈咖啡渣样;若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即呕出,则为鲜红或有血块。黑便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
2.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400ml以内,可因组织液与脾贮血补充血容量,一般不引起全身症状。出血量超过400500ml,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短时间内出血量超过1000ml,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
3.贫血和血象变化:急性大出血后均有失血性贫血,但在出血早期,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血细胞比容可无明显变化。出血23小时后,由于组织液渗入血管内,使血液稀释,才出现贫血的表现。出血24小时内网织红细胞可增高,出血停止后逐渐降至正常。白细胞计数在出血后25小时升高,止血后23天恢复正常。
4.发热:多数患者在大出血后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发热机制可能与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
四、诊断
1.病史与症状: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溃疡病、肝病、长期服药史等,结合呕血、黑便及周围循环衰竭表现,初步判断出血原因。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贫血程度及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判断凝血机制是否异常;肝功能检查对肝硬化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尿素氮升高,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3.胃镜检查: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首选方法,可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急诊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出血部位,并可进行止血治疗。
4.X线钡餐检查:对经胃镜检查出血原因不明或疑病变在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小肠段,可考虑进行此项检查,但一般应在出血停止且病情基本稳定数天后进行。
5.其他检查: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放射性核素扫描等,对诊断也有一定帮助,适用于胃镜检查阴性且出血不止者。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尿量及神志变化等,定期复查血常规、血尿素氮等。同时,应积极补充血容量,先输注平衡盐溶液及血浆代用品,必要时输血。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有利于血小板聚集及凝血,促进止血。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减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内镜治疗: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等,可通过内镜进行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药物、注射硬化剂、热探头止血、钛夹止血等。
4.手术治疗:经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或出血部位明确但出血凶猛,危及生命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溃疡病出血行胃大部切除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等。
六、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上消化道大出血时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除积极止血外,要密切监测心脑血管功能,避免因补液过快过多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老年人对药物耐受性差,使用药物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儿童:儿童上消化道大出血相对少见,但病情进展快。在诊断过程中,要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有无异物吞食史等。治疗时,用药需谨慎,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心理状态,给予适当安抚。
3.孕妇:孕妇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不仅危及孕妇生命,还可能影响胎儿。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在补充血容量时,要注意避免对子宫胎盘血流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加强胎儿监测,及时发现胎儿窘迫等情况。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患有肝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上消化道大出血时,基础疾病会增加治疗难度和风险。对于肝硬化患者,要注意预防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冠心病患者,大量失血可能诱发心肌梗死,需密切监测心电图变化;糖尿病患者,出血应激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要加强血糖监测和控制。
七、生活方式建议
1.饮食:出血期间应禁食,出血停止后,根据病情逐渐恢复饮食。开始可进温凉、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避免食用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再次诱发出血。病情稳定后,可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软食,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
2.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损伤胃黏膜,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应戒烟,避免酗酒。
3.规律作息: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因为精神因素也可诱发或加重上消化道疾病,从而增加出血风险。
4.谨慎用药: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易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需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并同时采取保护胃黏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