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亦属这一范围。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往往伴有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衰竭,是常见的急症,病死率高达10%左右。
1.病因:
上消化道疾病:常见的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性溃疡、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胃癌等。
门静脉高压:如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消化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如胆道出血、胰腺癌累及十二指肠等。
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急性感染、应激相关胃黏膜损伤、重症疾病等。
2.症状:
呕血与黑粪:是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伴有呕血,幽门以下者常仅表现为黑粪。但若出血量达50ml以上,即可出现黑粪。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乏力、心悸、恶心、口渴、黑蒙、晕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休克。
发热:大量出血后,多数患者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一般不超过38.5℃,可持续3~5天。
氮质血症:一般在出血后数小时血尿酸氮开始上升,24~48小时达高峰,一般持续3~4天。
3.治疗方法:
补充血容量:立即建立有效的静脉输液通道,尽快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
止血治疗:包括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手术治疗等。
病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根除幽门螺杆菌、手术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
4.危害:
贫血:上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大量失血,引起贫血,严重者可出现贫血性心脏病。
休克:大量失血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诱发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大出血可导致肠道积血,血氨生成增加,诱发肝性脑病。
5.预防:
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
避免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饮食注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
定期体检:有上消化道疾病家族史、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