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因素
(一)凝血因子缺乏
1.血友病
-这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其发病机制是由于遗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基因异常,使得体内相应的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功能异常。例如,血友病A是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携带。患者自幼就可能出现出血倾向,常见的有关节出血、肌肉出血等,这是因为凝血因子缺乏使得血液凝固过程受阻,在受到轻微创伤或自发情况下就容易出血。
2.其他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症
-如因子Ⅴ、Ⅶ、Ⅹ等先天性缺乏症,虽然相对罕见,但同样是由于基因遗传因素导致相应凝血因子的合成障碍,从而影响凝血功能。这些患者在出生后可能就会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且出血症状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有所变化。
二、获得性因素
(一)肝脏疾病
1.肝功能受损影响凝血因子合成
-肝脏是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如因子Ⅱ、Ⅴ、Ⅶ、Ⅸ、Ⅹ等)的场所。当患有肝硬化、重症肝炎等肝脏疾病时,肝细胞受损,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例如,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广泛纤维化,正常肝细胞数量减少,影响了凝血因子的合成过程。同时,肝脏疾病还可能导致脾功能亢进,使血小板破坏增多,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患者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二)维生素K缺乏
1.摄入不足
-维生素K是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的重要辅酶。长期素食、胃肠道吸收障碍(如慢性腹泻、短肠综合征等)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K摄入不足。例如,长期严格素食的人,如果没有额外补充维生素K,就可能导致体内维生素K缺乏。维生素K缺乏会使上述凝血因子的合成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凝血功能差。患者可能表现为皮肤瘀斑、鼻出血等轻度出血症状,严重时也可出现内脏出血。
2.吸收障碍
-一些疾病会影响维生素K的吸收,如胆道梗阻,胆汁是维生素K吸收的重要介质,胆道梗阻时胆汁分泌和排泄受阻,导致维生素K吸收减少。此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也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对维生素K的合成,进而导致维生素K缺乏,影响凝血功能。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病因及发病机制
-DIC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如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等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病理产科等。在这些情况下,机体启动了凝血系统,导致血管内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微血栓形成消耗了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激活了纤溶系统,使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最终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患者表现为多部位出血,如皮肤瘀斑、伤口出血不止、呕血、便血等,病情凶险,需要及时救治。
(四)血小板异常
1.血小板数量减少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多为急性型,发病前多有感染史,起病急,可有皮肤紫癜、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成人慢性型起病隐匿,出血症状相对较轻,但也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月经过多等。
-(2)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患者除了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差外,还可伴有贫血、白细胞减少等表现,出现乏力、头晕、感染等症状。
-(3)血小板破坏过多:除了免疫性因素外,一些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感染等也可能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引起血小板数量减少,影响凝血功能。
2.血小板功能异常
-某些先天性疾病可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患者的血小板缺乏正常的聚集功能,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此外,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毒素蓄积等原因,也可出现血小板功能异常,表现为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等。
三、年龄因素影响
(一)新生儿
1.生理性凝血功能特点
-新生儿出生时,凝血因子Ⅱ、Ⅶ、Ⅸ、Ⅹ、Ⅻ较低,尤其是早产儿更为明显。这是因为胎儿期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的维生素K较少,而新生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还不完善。所以新生儿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如脐带残端出血、胃肠道出血等。随着日龄增加,凝血因子水平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凝血功能也逐渐完善。
(二)老年人
1.凝血功能变化
-老年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下降,同时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也可能发生改变。例如,老年人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黏附功能可能降低,导致凝血功能差。此外,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这些疾病可能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使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出血情况,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等,且出血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
四、生活方式因素
(一)长期酗酒
1.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长期酗酒可损害肝脏功能,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酒精还可能直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功能异常。此外,酗酒还可能引起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B1、维生素K等缺乏,进一步加重凝血功能差的情况。长期酗酒的人群容易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等。
(二)长期缺乏运动
1.间接影响凝血功能
-长期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血液黏稠度相对升高,虽然这不是直接导致凝血功能差的原因,但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和凝血相关的生理过程。例如,运动减少可能使血管弹性降低,血液流动缓慢,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而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密切相关,长期来看可能间接影响凝血功能的平衡。